古诗词阅读专题
四川省雅安市2021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二首 其一①
杜甫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②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注]①诗人几经辗转,于公元759年十二月起程入蜀,年底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始建草堂。此诗即作于此。②漉酒:滤酒。古人所酿多为米酒,酿熟后须经过滤方能饮用。《宋书?陶潜传》:“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草堂春日景象: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
B. 颔联写乱世之际,村中小路上兵马追逐,屋门外菖蒲满地,一片萧条。
C. 颈联写诗人的草堂日常生活:时常披衣闲坐,小酌几杯。
D. 尾联写草堂生活远离世俗,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
15. 请概括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①喜爱之情。草堂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蒲草葱郁,宁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中浸透了诗人的喜爱之情。②愉悦之感。诗人生活暂得安稳后,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心情愉悦。③隐逸闲适。诗人时常披衣闲坐,像陶渊明一样以酒为伴,过着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从本首诗歌题目的“漫成”二字,和注释①可分析得知,身处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在友人相助下,终于可在草堂暂得安稳的生活。诗歌的首联,以及颔联的上句,都呈现出一派平静祥和的景象。所以“村径逐门成”并非“乱世之际,村中小路上兵马追逐,屋门外菖蒲满地,一片萧条”,而应为“乡村小路蜿蜒通向屋门外”。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和颔联描写草堂周围的景色。“野”字点明草堂地处郊野,但这恰恰是诗人喜爱的地方,无人打扰,宁静安闲。描写春日“荒荒白”,写出日光的明亮;“春流泯泯清”写出清澈的春溪淙淙流淌,给草堂增添了无限情趣;“渚蒲随地有”写屋门外菖蒲满地,春来一片生机盎然;而“村径逐门成”则描写一条小路蜿蜒通向屋门外。草堂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蒲草葱郁,宁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中浸透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颈联描写隐逸闲适的生活。“披衣”写出作者随意的慵懒之感,这对于漂泊不定的杜甫来讲是多么难能可贵;“漉酒”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诗人愿意与陶潜为伍,过着隐居闲适的生活,而不屑与俗人为伴。
尾联则写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感。在一般人眼里,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很普通的事物,但作者却说眼前无俗物,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独适其性而已;而“多病也身轻”,是写诗人生活暂得安稳后,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心情愉悦。
四川省广元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①
刘过[南宋]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②,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③迎神。
[注]①岳鄂王庙:即岳飞庙。岳飞,宋时抗金名将。②开虢洛:指岳飞郾城大捷。③卤簿:本为帝王驾出时仪仗,此指迎神赛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少起河朔”到“洗洞庭”几句用洗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岳飞的英雄事迹:早年从军,武艺高强,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B.“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既是用典,又是比喻,写出了岳飞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C.“臣有罪”四句,对当时赵宋王朝明褒实贬,言外之意是皇帝没能明辨忠奸真伪,酿成了岳飞惨死的千古奇冤。
D.结尾三句写每年三月春来人们举行迎神赛会,这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唏嘘。
15.英雄不会寂寞,岳飞活在人们心中!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D(“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唏嘘”错。)(3分)
15.①荆鄂遗民怀念、热爱岳飞:荆鄂遗民长忆已故岳将军,悲泪如倾。②朝廷为其平反昭雪,建庙封王:光明代替黑夜,岳飞冤案得以昭雪,朝廷在鄂州为其建庙,追封为鄂王。③百姓每年祭奠:每年的三月,人们以尊王侯的大礼,祭祀岳飞英灵。(6分)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子
李璟
菡萏①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②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注】①菡萏:出自《尔雅》,荷花别称。②鸡塞,即鸡鹿塞,古塞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残”字统摄全篇,起笔既暗含荷花之美好,又突出香消叶残之惨状。
B. 秋风在绿波间回旋,似乎无情之物也因为零落景象而愁苦徘徊。
C. 韶光已逝,容颜老去,词人不仅写出自然季候之残,还写出人生消逝的哀感。
D. 下片描写思妇形象,无限悲情却以“倚栏干”三字收尾,戛然而止留有余韵。
15. 王安石与黄庭坚论词时,认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是南唐词中最好的两句,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1)征夫远在塞北,久不归来,深闺少妇只能同他在梦中相见。梦醒后听到楼外细雨之声,更增添她的愁闷之情。(2)这两句由室外而及室内,从外面的细雨写到梦醒后的楼中人,表达了思妇孤寂、愁苦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以‘残’字统摄全篇”错。统领全文的不是“残”字,应该是“愁”。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1)赏析诗句的内容。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着重抒情。下片的首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托梦境诉哀情。
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渺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之中。这两句全是思妇之情,也全是思妇之词。
前句中的“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代指边塞荒凉远戍之地。客子征夫,远游塞北,久不归来,深闺少妇只能同他在梦中相见。“梦回”后发现楼外细雨之声,更增添了几分愁闷。前句并非实写,而是写思妇一梦醒来,室外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思妇内心的寂寞、孤清。
(2)赏析诗句的手法。
这两句由室外写到室内,从外面下绵绵细雨雨写到楼中人梦醒。这正是从恍惚梦境中乍回到现实环境时的具体感受,把深闺中孤寂、愁苦的思妇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5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蒋颖叔①
苏轼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②,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③,玉堂金殿要论思④。
[注]①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路遇同登进士的旧友蒋颍叔。②琼林: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琼林苑。苏轼与蒋颍叔在宴上相约归田于罨画溪。③鸡黍约:《论语》有荷蓧丈人杀鸡为黍以食子路的记载,后表示友人相聚共食。④论思:指皇帝与臣子论学思考。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表面写乌鹊无枝可依,实则暗示自己孤独无依,身无着处。
B. 颔联中的枕中美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美好转瞬即逝的感慨。
C. 尾联化用鸡黍约的典故,旨在希望友人显贵后不要忘记归隐的约定。
D. 本诗由实及虚,表现了诗人在奔赴途中遇到往昔旧友时的复杂心情。
15. 本诗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C 15. ①情感表达上,此联与前两联诗人的现实处境形成对照,有利于表达诗人对现实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归田的向往之情;②结构安排上,此联承上启下,“琼林花草”承接了前句中的“枕中春梦”,把现实和过往联系起来,“罨画溪山指后期”为尾联的“鸡黍约”做了铺垫。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旨在希望友人显贵后不要忘记归隐的约定”理解错误。理解此句要注意联系后一句“玉堂金殿要论思”。从尾联中可知,“岂敢便为鸡黍约”是指诗人期望看到友人仕途通达,因此不敢轻易与朋友相约归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精准审题,抓第三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分别回答;其次,情感表达上重点思考该联与前文情境形成的对照,分析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结构安排上重点把握与前后诗文的关系。
首先分析与前两联的关系:
首联,暗示自己赴汝州就任途中,友人不在身边的孤独无依,身无着处。颔联,前句以风浪无限写飘零未休,后句以春梦“不多时”写喻人生倏忽,寓情于景,托怀于梦。“枕中春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美好转瞬即逝的感慨。
颈联,前句“琼林花草闻前语”回忆与好友当年宴饮琼林苑时的话语,后句“罨画溪山指后期”提及两人对未来生活的约定。与前两联诗人的现实处境形成对照,有利于表达诗人对现实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归田的向往之情。“琼林花草”承接了前句中的“枕中春梦”,把现实和过往联系起来,“罨画溪山指后期”为尾联的“鸡黍约”做了铺垫,所以,在结构上,此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看和尾联关系,诗人用典,抒发了自己归隐田园的不甘,对自己和朋友仕途的慰勉和重登庙堂的期许。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1届高三5月第二次强化训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暮行河堤上
韩愈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托物起兴,直陈其事:诗人暮行河堤之上,四顾无人,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B. 第三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枯黄的衰草蔓延到天边,与天上黄云连成一片。
C. 第四句由物及人,触景生情︰面对眼前的黄昏景色,诗人不禁感叹系之,黯然生愁。
D. 这首诗语言朴实,风格简淡,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愁绪满怀、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15. 诗歌是怎样表现“我”之“愁”的?请结合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动作描写。通过描写“我”夜归孤舟、躺下后辗转反侧一直到早晨,暗示“我”愁思之深,以至彻夜难眠。②直抒胸臆。末二句,诗人感叹自己满腹谋略何时才能实现,只能感慨世事艰难、身世坎坷,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抑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项,“一二句托物起兴”错误,“托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而本诗一二句“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并不是从别的事物起笔,而是描写了日暮黄昏,诗人独自徘徊在河堤上,四面环顾而空无一人,并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
本题问诗歌是怎样表现“我”之“愁”的。诗歌颔联第二句说“感叹愁我神”,引出“愁”;接着颈联“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来具体展现“愁”,“归”“卧”“展转”等是人物的动作,这是描写深夜到来诗人归卧孤舟,但展转难眠,一直到清晨都不能安睡的情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的愁思之深,可见这是通过“动作描写”来写愁;尾联“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嗟嗟”表示感叹,前一句说自己满腹才华不知什么时候能施展出来,后一句感叹世事的艰难和自身的坎坷,直接表达愁思,这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1届高三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①。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 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 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 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15. 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沉痛哀悼,将军之死令天下同悲。(2)由衷赞美,将军功绩必为后人铭记;(3)无比惋惜,将军功业未竟、未得封侯。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错误,“封侯意疏阔”意思是武卫将军自己对封侯之事看得很淡,所以“将军封侯的愿望”曲解文意,只是杜甫为将军感慨功业未竟,没能封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颔联“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分析,可见诗人沉痛哀悼之情,想想英武的将军在敌军面前曾经多么勇敢果断,死亡的信息昭告天下时令天下人惋惜哀痛至极。
结合颈联“书生已勒铭”分析,可见诗人对将军的由衷赞美,将军功绩显著,其英勇精神必为后人永远铭记于心。
结合尾联“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分析,可见诗人内心为逝者深深地遗憾惋惜,战死沙场的将军终究是功业未就,青史册上自然不能记录将军的大名,情不自禁地为之怅然叹息。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 年 调①
辛弃疾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注】①千年调:词牌名。词前有序曰: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②丰隆:雷神。③闾阖:天门。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通“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起始两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中。
B. 上阕主要写神游天界,层次很分明:先叫开天门,上下游览一番,最后游赏了神境仙界。
C. 下阕最后三个短句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
D. 序中交代开山路时得到一块石壁和词中描述石壁为天帝所赐并不矛盾,特殊写法使然。
15. 这首词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想象:词人通过想象,描述自己到达天界,周游上下,创造出神奇瑰丽的神仙世界。②夸张:词人将“青霓”“明月”视为手中可持之物,泉涌万斛,石高千丈,意境奇绝,气势恢宏。③与天帝神仙交游对话(拟人亦可):词人见到天帝,受到天帝的热情款待,天帝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给你!”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说法有误。辛弃疾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来表达自己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是正衬。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创作手法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是浪漫主义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全词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的使用,用词(倾向于华丽)等角度入手,分析是怎样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本词大意是: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挟住明月,我让雷神丰隆在前面做向导,叫开天宫之门。我周游太空,径直走入天之最高处。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天帝用钧天广乐并设瑶池宴来款待我。天帝请我饮酒,并赐苍壁一块。苍壁重叠高耸,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间。我的马不肯前行,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从天上返回人间我觉得恍惚惆怅。(1)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联想和光怪陆离的幻觉。词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上阕写登天与周游。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神马飞入太空。作者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描写遨游天宇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下阕写受赐与怀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的情景。(2)“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起句便很有气势,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3)“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写天帝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与天帝神仙交游对话,运用拟人手法,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