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22:42: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进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展示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纪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
纪昀[jǐ
yún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作品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晚期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1)批注字音。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将生字拼音批注在课文中。
(2)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自己读给自己听。
(3)轮流朗读。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三人分段轮读课文,一人听读点评。
2.读准节奏。
(1)标注节奏。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课文中标注朗读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要求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3)学生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
(1)理解课下注释,师指导方法。
①古文多是单音节词,可利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如:“物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成语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古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敲古文中相对应字的含义。如:“一老河兵闻之”与成语“闻所未闻”“闻鸡起舞”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疑难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②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③曳铁钯(曳:拖)
④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⑤是非木杮(是:代词,这)
⑥湮于沙上(湮:埋没)
⑦盖石性坚重(盖:因为,原因是)
⑧但知其一(但:仅,只)
疑难句: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
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
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2)学生翻译课文。
(生解决了疑难词、句后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分三个小组依次翻译课文,师点评)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二个石兽一起沉没在河里。
经过了十多年,僧侣们募集钱财重修庙门。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水流到了下游。于是(他们)划着船,拖着铁耙,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4.读出感情。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以及文章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朗读。
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注意相应的语气、语调,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文言文中虚词能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本文最后一句中的“矣”表示感叹,“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②要抓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
③注意人物角色的不同,不同的人物说话时的神态等不同,其语气、语调也不相同。如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笑”,但两者的“笑”却不同。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2)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小组内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语气、语调、感情等问题)
(3)班级共同朗读展示。
(全班一起朗读,可按照男生、女生或小组等分配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四、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1.吟诵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有情有趣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用不同的语调逐段吟咏课文,直到全文熟读成诵。
2.整理词句。
本文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言词汇需要整理并积累,请同学们课下多花点时间消化吸收。
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
情境导入
河中石兽
纪jǐ
昀yún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进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纪晓岚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
资料链接
纪昀[jǐ
yún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资料链接
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资料链接
初读——
1.读准字音
2.读对断句
3.读顺语句
gān

zhào


fèi
yān
niè
xué



河干



铁钯
木杮


坎穴
溯流
臆断

明确字音
自主学习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自主学习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
/
/
/
/
/
自主学习
划分节奏一般规律:
1、主谓之间,如,“教学相长也”;
2、动宾之间,如,“有嘉肴”;
3、句首的关联词后面,如,“是故”、“虽”、“然则”后;
4、句首表时间、地点的状语后面;
5、后置的状语前面。
6、“而”前,“之”后;
武功秘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整体感知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整体感知
细读——
1.理解字词
2.疏通文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
地名
河,二石兽并沉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
翻译: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二个石兽一起沉没在河里。
河岸
介词,相当于“在”
倒塌
僧侣寻石兽
整体感知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
认为
寻十余里无迹。


最后
铁钯,农具,除草,平土等
翻译:
经过了十多年,僧侣们募集钱财重修庙门。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水流到了下游。
于是(他们)划着船,拖着铁耙,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踪迹。
起因
经过
“寻”石兽
于水中(不可得)
顺流下(无迹)
结果
僧侣寻石兽
整体感知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怎么能
介词,被
事物的道理
埋没
颠倒,错乱
你们这些人
设馆教书

罢了
讲学家寻石兽
整体感知
翻译:
一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整体感知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坑洞
它的,代指河水
落入河水中的石头
老河兵寻石兽
用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咬,侵蚀、冲刷
整体感知
翻译:
一位老河兵听说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整体感知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yú)?
一再翻转
停止
主观地判断
表示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呢
逆流
像这样
本来,固然
整体感知
翻译: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干(gān):古义,岸。今义,不潮湿。
2、二石兽/并沉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3、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看。
4、求石兽/于水中.
求:古义,寻找。今义,恳请,要求。
5、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6、竟不可得。
竟:古义,终于,到底。今义,表示出乎意料。
基础积累
7是/非木杮(fèi),
是: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
8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9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发语词,原来(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10如是/再啮,
啮:古义,侵蚀,冲刷。今义,咬。
11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2但知其一,
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基础积累
通假字
不亦颠乎?
“颠”通“癫”
疯狂,荒唐。
曳铁钯。
“钯”通“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棹”,船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基础积累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基础积累
一词多义

1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2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
3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形成,成为。
4
以(之)为顺流下矣。
为:是。

1
如是再啮。
如:像。
2
如其言。
如:按照,依照。
基础积累

1
是/非木杮(fèi),
是:指示代词
这。(作主语)
2
如是再啮,
是:这样。
基础积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