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练习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
B.?“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古人早就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记载。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科学本质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红的原因是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B.?“常时掐去苗尖,勿要苗长高”——摘除顶芽会使植物枝叶更茂盛,因为顶芽的生长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空气(气体)和水(液体)都能传声
D.?“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现象
3.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星期天,小林随着爸爸到郊外鱼塘中钓鱼,小林非常兴奋,大声地叫喊。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的听神经产生了振动?????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5.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钟体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B.?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编钟正在发声时,不一定在振动编钟
6.图1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________。
(5)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
③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________(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7.?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__?产生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
二、能力提升
8.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声音的传播来控制噪声???????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躁声
9.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
10.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C.?摩擦生电的实质是产生了电荷?????????????????????????????D.?相互吸引的小球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小球
12.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中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1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C.?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快得多
14.“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
15.如图,萧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箫的发声是由于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振动,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
16.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物体与动滑轮用绳子连接)匀速拉动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物体,物体的质量为100kg,受到的摩擦力为200N,用80N的拉力F,10秒内把物体拉动的距离为2m.(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_N;拉绳的速度是________m/s
三、拓展创新
17.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其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________?的音效效果.
18.在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我国科考队员展开了多项科学探究。科考队员钻探获取了冰层深处的冰芯,钻探过后,为测量冰孔的深度,科考队员使用探测仪在冰面向冰孔内发射一束激光,经1.6×10-6s,探测仪接收到反射激光,求冰孔的深度是多少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光在冰中的传播速度为2.3×108m/s)
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 C
【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大,选项说法错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选项说法错误;
B、“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说法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③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答案】 D
【解析】【分析】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解答】A、我们能够看到人面红的原因是由不透明的物体反射的红色光进入眼睛所致;故A正确;
B、顶芽能够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导致下端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而摘除顶芽后,这种抑制被解除,植株枝叶会更加茂盛;故B正确;
C、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岸上的声音能够影响到水中的鱼,则说明水和空气都能传声;故C正确;
D、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导致观察的视野较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A
4.【答案】 D
【解析】【分析】(1)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充当传声介质;
(2)要听到声音,必须的环节:①物体振动发声;②有介质传声;③健康的耳朵;
(3)根据听觉产生的知识分析;
(4)根据题干描述的情形分析判断。
【解答】A.常见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
B.物体振动只能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传声介质,那么我们也不能听到声音,故B错误;
C.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耳蜗和听小骨转化为神经信号,再通过人体的听神经产生了振动,故C错误;
D.小林大声叫喊,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面,再经过水的传播到达鱼群,因此吓跑鱼儿,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 B
【解析】【分析】(1)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4)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解答】A.钟体大小不会影响发生的特点,因此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
B.编钟钟体越小,钟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
C.编钟钟体大小不会影响振幅的大小,对声音的响度没有影响,故C错误;
D.编钟正在发声时,它肯定在振动,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 (1)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
(2)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
(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
(5)a、d;音调与粗细(截面积)的关系;a、c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5)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5):①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选择a和d.②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③选择a和c,长度和粗细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
故答案为:(1)固体(细棉线)可以传声;(2)细金属丝比细棉线传声效果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5)①a、d;②音调与粗细(截面积)的关系;③a、c.
7.【答案】 振动 ;音色
【解析】【解答】解:(1)小提琴发出声音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听音乐会时,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声音的本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我们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二、能力提升
8.【答案】 A
【解析】【分析】1、两栖类是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称蝌蚪。成体生活在水中和陆地,用肺兼用皮肤呼吸,用四肢跳跃或游泳;
2、音调是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同生物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不同生物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可以利用音色区别动物的叫声;
3、防止噪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声源处减弱噪声,传播途径上减弱噪,接收处减弱噪声;
【解答】A、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的区别很大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
B、 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 ,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B错误;
C、 戴上耳塞 ,是对接收处的处理,不是传播途径阻断控制噪声,C错误;
D、 紧闭门窗是通过 阻断声音的传播来控制噪声,D错误。
故选A
9.【答案】 B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解答】甲、雄蛙的鸣膜振动时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真空罩内听不到彩铃声音;
丙、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宇航员不能直接进行对话,需要利用无线电交流;
丁、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根据超声波反馈的信息辨别障碍物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好的飞行;
由上所述可知,乙和丙都是可以利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进行解释;
故选B
10.【答案】 D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色表示声音的特点;
(3)根据(2)中的分析判断;
(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解答】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故C错误;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B
【解析】【解答】解:
A、振动频率不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在真空中的,距离太远或响度太小的,耳朵结构受到损伤的,这些情况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
B、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故B正确;
C、摩擦生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故C错误;
D、带电物体和轻小的不带电物体之间也吸引,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人们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振动的声源,有传声的介质,有正常的耳朵.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3)电荷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只能发生转移.
(4)异种电荷相吸引,带电物体和轻小的不带电物体之间也吸引.
12.【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
(2)根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决定;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4)根据海水深度和声波传播距离的关系判断。
【解答】A.太空中没有空气作为传声的介质,因此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那么杯子的振幅大小不同,即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不合题意;
D.超声波传播的距离等于海水深度的2倍,因此丁图中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 A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利用的知识判断;
(2)(4)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分析;
(3)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故B错误;
C.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 超声波和次声波传播的一样快,只是频率和波长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 音调;空气;声源处
【解析】【分析】(1)物体的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松紧等都会影响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2)一般情况下,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3)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1)“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5.【答案】 气体;音调
【解析】【分析】(1)根据箫的发声原理解答;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解答】(1)当人对着箫口吹气时,里面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因此箫的发声是由于气体的振动产生;
(2)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因此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16.【答案】 40;0.6
【解析】【分析】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物体与滑轮相连的绳子上的拉力F拉;然后根据nF=G动+F拉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再根据v=nv物计算出拉绳的速度。
【解答】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
即F拉=f=200N;
那么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nF?F拉=3×80N?200N=40N;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物=s物t=2m10s=0.2m/s;
那么拉绳的速度为:v=nv物=3×0.2m/s=0.6m/s。
三、拓展创新
17.【答案】 回声
【解析】【解答】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答案为:回声.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18.【答案】 解:冰孔深度h=vt=3×108m/s ×0.5×1.6×10-6s=240m。
【解析】【分析】冰孔的深度等于激光传播距离的一半,即根据s=12vt计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