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0 16: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两个内容,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本课承接着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抗美援朝》的内容,并与之贯穿起来,形成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的重要一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通过分析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学习纵向联系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土地改革进程的学习,认识新中国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
难点:土地改革前后封建土地制度和农民土地制度的异同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音频和视频,找寻相关材料,形成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
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入 播放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问:“那时候”是什么时候?
问:是什么带来了今天的好光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国初期农民的生活这一代孩子并不了解,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入手,让他们先形成一个印象:建国初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很困苦。农民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让孩子知道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过问题引导,顺利导入本课。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通过分析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学习纵向联系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土地改革进程的学习,认识新中国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策。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因 1.分析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土地现状。
动作:扇形图分析数据:建国初农村人口占有比例中地主和富农只占6.87%,但拥有土地的比值却超过50%,而人数超过90%的普通农民却只拥有不足50%的土地……
结论: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广大农村地区人数总量只占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据着绝对数量的土地,而广大普通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2.感受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动作:播放影视作品《半夜鸡叫》
结论:普通农民因为生活所迫,往往成为地主的雇农,受着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这种局面让辛辛苦苦的农民,总是劳而无获,而地主却能坐享其成。以上这些情况,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给新生的政权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3.材料分析农民的殷切期盼。
材料一(四川农民的生活苦状);材料二(河北农民给毛主席的信)
结论:广大农民渴望土地和房屋。
归纳:以上这些情况,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给新生的政权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这些成为土地改革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概念,也不了解建国初期农村土地的分配状况,通过饼状图,观察、分析、总结数据,让学生比较直观地得出农村人口、土地占有比例不平衡的结论,形成历史认识,并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多种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视频故事,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带入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前的农民生活场景,并体会农民对获得房屋和土地的期望。
[设计意图]
用语言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让学生能自我梳理知识点。







程 1.介绍土地改革的实施
动作: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讲述:1950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介绍土地改革的知识点。
讲述: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强调在没收地主土地,保存富农经济的基础上,也给他们分配相应的土地,以通过让他们自己劳动的形式,改造教育他们。最终将土地的所有形式从地主所有变成农民所有……
3.介绍土地改革的具体做法。
动作:
①展示“划分成分”的图片资料。
讲述:同年冬天,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发动群众、明确政策,然后划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五个阶级成分……
②展示“斗地主”的一组图片。
讲述:与此同时,通过诉苦会、斗地主的形式,让广大农民认识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本质……
③展示“分田地”的一组图片。
讲述:当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后,紧接着工作队在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改造地主的原则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时间,广大的中华大地,欢声雷动,朝气蓬勃。
④播放电视剧《老农民》的视频片段。
4.列表分析土地改革前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讲解:在土地所有权上,封建土地制度的所有权……
动作:展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的田契和地契的图片,标注“私有”字眼。 [设计意图]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和实施过程。

[设计意图]
提要相关的知识点,明确土地改革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并让学生更清晰的熟知要点知识,完成知识目标的达成。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史料讲述土地改革的相关过程,增加对历史事件过程的直观性感受,让学生的学习既有故事性又有感知性。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史料直观感受土地改革农民分田地的场景和过程。
[设计意图]
利用电视剧视频片段再一次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与史料的特点,并强调艺术作品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艺术加工本身也来源于生活和历史事实,故而影视作品又有一定的历史感观价值,让学生掌握历史材料的基本辨析能力,形成一定的历史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直观地的认识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提高了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也进一步看到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果 展示“土地改革”的结果示意图。
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和地租也给予免除,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设计意图]
通过“土地改革”的结果示意图。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并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土地改革的易混淆点。知道1950年的土地改革是除老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区外的又一次“土地改革”。







响 1.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张图片和一组数据,来看看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
提问:你们看出了什么?
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丰收的笑声传响在中国大地。数据显示,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足足增长了26.9%。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结论: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民们食不果腹的历史成为了过去。这就是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
2. 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
材料解析: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看出土地改革有什么政治意义?
结论:对,土地改革是一场得民心的运动,它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的拥护,对新生政权的支持,有效的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 土地改革的社会意义
材料分析: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上指出……
结论:这明确了土地改革是一场摧毁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斗争。
4. 土地改革的战略意义
材料分析:毛主席更是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曾经说道……
结论: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材介绍得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故而对土地改革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并划分为四个层次。这样使得知识更有系统性,并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与此同时,根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找到相关信息要点,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精神,同时从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降低了学生得出结论的难度,更易于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后小结
思维导图总结:
[设计意图]
提纲挈领,让知识学习更体系化。让学生能很好回顾内容,便于记忆。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思考一下:为什么党中央这么关心农业?你对农业发展又有哪些展望呢?
[设计意图]
历史学习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现实意义,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政策与生活的关注,也为今后的考试做思维上的训练。
板书设计:
土地改革
[教学评析]
本节课讲的是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节课有三个教学内容,即: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这样一个看似常规化的教学内容,杨平设计出了自己的特点,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用多样的方法浅化了教学难点,凸显了教学重点。
一是帮助学生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相结合认识土地改革的背景。讲述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背景分析尤为关键,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杨老师用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曲入手,带领学生走近那个时代,又通过饼状图的事实数据和《半夜鸡叫》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的占有状况,揭示农民受剥削的原因,通过“河北农民给毛主席的信”反映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愿望,这样的设计,从感官了解到理性分析,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是通过材料解析和问题设置,层层拔茧探究土地改革意义。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杨老师把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成四个层次,即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杨老师呈现一个又一个的材料,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层层拔茧,探究土地改革意义。比如:通过1949年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数据,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经济意义?有什么政治意义?由于这样的层层追问具有思辩性,使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认识。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既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分析历史问题一定要用史实说话,要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