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0 16: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课 题
盛 唐 气 象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
2.知道唐代的民族政策及民族交往、交融的表现,理解唐蕃和亲的历史作用。
3.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
过程

方法
学生赏析大量的唐代诗词,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识读图片、文献资料等等,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总结表现,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
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以及唐蕃和亲的历史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诗词赏析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课总结——课堂反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提问并概括:
“盛唐”指什么时期?
2.诗词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忆昔》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
何处不闻乐。
——刘禹锡的《百花行》
学生思考回答:
“盛唐”:主要包括自唐太宗贞观之治以来,历经武则天的统治,直至唐玄宗开元盛世,这100多年的历史时期。
明确“盛唐”的历史时段,突出本课的时序性。
利用学生熟悉的诗词,营造盛唐氛围,拉近时空距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讲授
新课
第一子目:经济的
繁荣
过渡语: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各朝代的经济结构是一样的,盛世唐朝的经济也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入手。
1.唐朝农业的繁荣表现:
①出示图片:
曲辕犁、筒车
②出示《曲辕犁构造示意图》
教师补充有关曲辕犁明显的改进就是:直辕变曲,增装了犁评和犁壁。讲解犁评和犁壁的工作原理。
③出示《汉代翻车车示意图》和《唐代筒车示意图》
教师总结筒车的好处:
1.节省人力
2.昼夜不停
3.提高效率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唐朝农业繁荣的表现:
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2.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3.重视兴修水利。
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史事”,了解当时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的部件构造和作用。
学生阅读P12的“材料研读”思考并回答:筒车比翻车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观看教材P12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体会农业的繁荣景象。
学生理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形成比较思维,
提升认知水平。
学生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增加感悟。
手工业的繁荣表现:
教师提问:唐代手工业繁荣体现在哪几方面?
出示手工业精品图片:
①《簪花仕女图》;
②“八棱净水瓶”秘色瓷图片
③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片
教师总结概括三方面:
1.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品工艺水平高(蜀锦);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我国“南青北白”的制瓷体系在唐朝基本形成)、唐三彩;
3.其它行业: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纺织业
2.陶瓷业
3.其它行业
学生观看图片并交流读图感受。体会唐代诗人陆龟蒙:“九月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句对秘色瓷的赞美。
提高学生阅读和总结归纳文字的能力
提升学生欣赏文物和审美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讲授
新课
第一子目:经济的
繁荣
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水陆交通发达
②贸易往来频繁
③大都市兴起(长安)
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
配以诗词鉴赏: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
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教师提问:
长安城的特点和地位?
教师补充讲解“市坊制度”:
市指商业区,坊指居民区。唐朝东、西两市,商铺林立、百业兴旺;城内建的100多个坊,居住人口多达百万。
学生结合教材P13的文字和诗中的内容,总结长安城的特点:
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商业繁荣,市坊分开。
地位: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学生欣赏诗词,识读长安城平面图,产生直观印象与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长安城的特点和地位。
第一子目小结:经济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施政底气。纵观唐朝的经济繁荣,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大唐的国力强盛。
第二子目:民族交往与交融。
1.开明的民族政策
过渡语:应该说,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彰显了盛世王朝的宽容和气。对此唐太宗有过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并解读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教师提问:这句话透露出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强调注意关键词:开明!)
2.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
出示并讲解:《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的“相关史事”。
学生理解材料并阅读教材回答: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按照方位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关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P14的“相关史事”,以“海东盛国”为例理解:密切与唐王朝的关系,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的能力,识读地图形成时空观念。提高归纳史实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子目:民族交往与交融。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由此开启了唐蕃之间的和亲之旅。
出示画像及文字: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画像
提出问题:
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嫁妆是什么?
2.对吐蕃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补充: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来学习,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5的“相关史事”,找一找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唐蕃之间还有哪些友好的往来?
幻灯片出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表格(附后表格1)
学生阅读幻灯片文字,自主学习回答: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从而得出结论(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制作表格。
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会整理知识点,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绘制成成表格。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第二子目小结: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开明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因。唐朝时期各民族交往空前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子目:开放的社会风气
过渡语:本子目的关键词是:开放!要和民族政策的开明做区分。妇女的教育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开放的程度。
教师提问:
唐朝社会的开放体现在哪几方面?
出示图片: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和“弈棋仕女图”,正式是上述二者的集中体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唐朝社会开放、充满活力,人们也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民族间比较充分的交往与交融,也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学生观赏图片
感悟图片信息
锻炼学生从教材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三子目:开放的社会风气
诗词赏析: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教师提问:
1.“蕃”和“胡”各指什么?2.这两首诗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2.这两首诗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欣赏诗词,从诗词中寻找历史信息。结合第二子目学习的内容,锻炼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
第三子目小结:唐朝社会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人们也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唐朝的磅礴大气。
第四子目:民族交往与交融。
过渡语:唐朝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磅礴大气的特点。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所体现。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白居易,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了。
图片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人物像及代表诗作。
教师提问:这三位诗人的艺术特点?
图片展示: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碑铭》、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教师提问:这三位诗人的艺术特点?
幻灯片出示:文学艺术表格(附后表格2)
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和语文课学习到的知识,自由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制作唐朝文学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艺术特色的表格。
提升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加强用表格的形式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和落实学习内容。
第四子目小结:在我们课本以外,没有纳入表格的唐朝的文学艺术大家还有很多很多。多么充满才气的文学艺术家啊!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课总结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本课从四个方面: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共同勾勒出底气、和气、大气、才气十足的盛唐气象,这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将一直引以为豪!

板书设计
附表格
1、2
唐朝的民族交往交融的表现
唐朝的文学艺术
课堂练习
反馈本课的知识点(见课件)
本课反思
本课运用大量诗词加强历史感悟,学生比较感兴趣。大量实物图片的展示有利于生动课堂。表格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总结归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四个子目文字量比较大,讲课时注意了详略的层次,重点突出。本课课外延展的东西比较多,还要辅助学生继续学习,取得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