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土地改革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情境设计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的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主要内容,分析土地改革政策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培养总结、分析的能力。3、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数据、史料,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知道土改的胜利完成,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学情分析】
通过八上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建立在此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将对土地政策作何调整,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对此有较强的求知欲的。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学生从课堂授课学习转变为长时间依赖电子产品进行网络学习,容易出现倦怠,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摸索和改进线上教学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利用网络收集视频、图片及相关资料,精心制作课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法。把课件与教材充分结合,恰当设问,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读图法。引用大量与土地改革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获取必要的历史信息,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学习方法:
图表归纳法。通过图表展示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土地状况,对新旧两种不同土地制度的对比,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和作用。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归纳理解土改的原因及意义。
课前预习法。围绕本课内容,自主预习教材,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结合本课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两个问题,通过班级QQ群安排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
准备学习用品:教材、笔。
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纲,提前预习课文,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进入听课学习。
【教学过程】
模块一:背景篇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白毛女》片段
视频中,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区,斗倒了恶霸,喜儿获得翻身。启发提问: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这种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一起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经典的历史剧,向学生直观展现在封建地主剥削土地所有制度的压榨下,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和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模块一:背景篇
(一)土改的背景
1、课件出示两幅反映当时中国农村普遍状况的图片:①四川一个贫苦农民的住房,②地主收租。并出示相关史料: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老师结合教材讲解土改原因
2、展示图表并结合教材: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7% 57%
占有土地 50%以上 14%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和图片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状况是怎样的?这样的农村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设计意图】直观的柱状图展示,并结合教材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教师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紧迫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师过渡:新中国成立的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模块二:改革篇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
1.学生结合教材第二段,从土地改革的时间、地点、内容、具体做法四个方面来了解掌握。
①时间:1950--1952年底
②地点:广大新解放区
课件展示:新旧解放区的土改范围,师适当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问: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师结合教材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是土地改革的内容,也是土地改革的目的所在。
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条款,师生齐读条款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课件展示教材相关史事:
教材史料:为了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始终能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主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提问:为实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④具体做法: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作,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提问: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呢?
提示: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提问: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分析与以往土地改革的政策有何不同之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回答:1、注意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使中农放心,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2、为了发展生产。
【设计意图】土地改革的过程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课件展示学习提纲,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地点、内容、具体做法,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史料合理设问和讲解,突破教学重点。
过渡:土地改革是否使生产是否得到了发展呢?
(三)土改的结果。
课件展示一组具有土改时代气息的图片史料:1、斗地主。2、发放土地证。3、土改邮票。4、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封存的老照片,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去探究历史问题。
过渡:结合教材,了解土改取得的成果: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过渡: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再次感受土改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历史影像”,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再现“真实的历史”,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和主动去探究历史、寻找历史真实面貌的兴趣。
过渡:土改给当时的农村、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何意义?
模块三:意义篇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土地改革完成后,给农民带来什么变化?(3)农民翻身后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起了什么作用?(4)土地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两方面归纳: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合理设问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突破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避免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是当前历史学科中考考查的主要能力之一。
3.教师展示图表:
不同土地制度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产品
分配 相同点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地主
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表格思考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学习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图表归纳对比,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学生对两种土地制度有了更全面直观地认识,为以后学习土地政策的调整做好了铺垫。
模块四:展望篇
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课件展示一组新农村、新气象的图片。
师讲解: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的现代农业会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的升华水平会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一幅幅充满生机勃勃的中国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培养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报效国家。
板书设计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时间: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叙述比较简单,按照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和展望4个板块来进行教学,条理线索清晰。由于是线上教学,本课注重采用教材中的相关材料,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表、视频、图片等,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较枯燥的教学更加直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本课注重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并善于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思考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历史渐行渐远,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变化溯源调查、整理等方式,更好地对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培养,这方面思想还需要更好地体现。不足之处,还望同仁给予指正。
附:一、课前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完成自主探究题。
二、课后作业:
1、请联系所学知识,对一下各小题叙述的错误进行更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富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
(2)1950年,全国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4)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建立了公有制度。
2、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3、请你为: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这些词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