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0 16: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与单元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本单元一共三课: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这三科的关系就如单元标题所讲的一般,第一课是新中国成立,后两课是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土地改革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土地改革则为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土地改革的开展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具体而言:
经济上,土地改革是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新解放区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安定,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
思想上,在土改的过程中,中共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农民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地主等封建势力的批判,思想得到了解放,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这些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一系列事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内容
本课内容一共分成两个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始,并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所以课文两个部分之间是由因果关系的,只有对前一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才更能深刻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首先,以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对于土地改革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影视剧中或者家中长辈的口中,虽然有浅层次的了解,但无法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原因和意义。不过,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阅读史料、并依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话阐明历史观点。这为本节课进行深度学习准备了条件。
其次,学生虽然具备了上述所讲的能力,但思维的层次并不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最后,现在学生是从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一代人,所以数字化学习更适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平板,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他们信息化学习的素养。
教学立意
结合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立意以“什么是土地改革”这一问题为核心,深入探究“土地改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何意义”这一议题为线索,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从更加醴陵的角度解决“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如何展开?”“土地改革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三大基本问题。在问题驱动下,用更为生动的数字化资源突破历史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和使用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每一个学生表达观点,参与课堂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历史课堂打造成既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又能促进师生深度互动,情感和理性并存的课堂。
教学目标
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过程。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梯度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意义,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图文资料和归纳比较,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政策,提升时空观念。尤其对比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分析其原因,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基本历史规律。
从土地改革的过程中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和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土地改革?并由此引发了三个基本问题:
因此,本课我决定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和讲述法,其中辅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实现数字化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美援朝,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依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尤其是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极为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50年起,中共中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重点问题:本节课我们要弄清楚四个重点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改什么?
土地改革怎么改?
土地改革的结果和意义又是什么?

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请观看视频,找出问题的答案
(1)视频中的妈妈为什么辛勤劳动,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学生:妈妈没有土地。
教师:(2)妈妈没有土地,那么土地在谁的手上?
学生:地主
教师:(3)从视频中归纳,地主与农民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剥削与被剥削。
教师:请大家观看这幅图片,旧中国,地主与富农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却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贫雇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大家觉得这样的分配制度,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阻碍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造成政权不稳定。
教师:结合书本P13的内容,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其中,第一个是根本原因,第二个是直接原因。请在书上13页做好标注。
土地改革的内容与经过
教师:近代以来,无数的阶级,都在尝试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根据以下表格回答:
学生:
教师:请大家根据书上13-14页的内容,根据提示,找到土地改革的基本信息。
学生: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教师:大家在这个过程之中,有没有发现解放前后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学生:给地主一份地。
教师:这体现了本次土改的什么特点?
学生: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教师:这样的改变是为了什么?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富农在新解放区一般占人门的4%,占有土地7%至8%。如从每人平均数来看,一股相当于当地每人平均数的两倍、而且他们所耕种的土地(包括他们本身所占有的和租入的),多是乡村中质量较好的土地,并且一般还占有比较优良的拼畜,比较好的相比较完备的农具。……加之在农村生产力还未有更大发展以前,有些地方富农还是商品粮的主要供应商。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存富农经济对生产发展是有利的。
——何东等编著. 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01.第376页
材料二 开明绅士是地主和富农阶级中带有民主色彩的个别人士。在政治上,他们曾经给我们以相当的帮助,和我们共过患难。现在只要他们赞成反对美蒋反动派,赞成民主(不反共)。赞成土地改革.还应继续团结。
——何东等编著. 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01.第350页
学生: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保护中农利益,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鼓励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教师:土地改革到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哪些东西(看图作答)?
学生:土地、牲畜、工具和房屋。
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结合材料分别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材料三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四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五 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学生:土地改革的意义:
1.制度: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地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国家发展: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释疑
(1)教师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预习问题解答(借助学乐云教学平台)
24765043815
总结归纳
作业布置
完善笔记,拍照上传至学乐云。
完成学乐云上第三课的AI堂堂清,先复习再完成,限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