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盛唐气象,并且以突厥、吐蕃为例讲述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因为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今天已经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唐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称之为民族关系。那么在唐朝的疆域外,还有许多国家和民族,唐朝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声威远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诗人王维的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各国使节到大明宫朝拜唐皇的盛况,史料记载当时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包括亚非欧地区共计七十多个。这节课我们仅以日本、新罗、天竺为例,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情况。
1、中日关系: 日本这个与我们仅有一水之隔的邻邦,古称倭国,唐代改称日本。讲到唐和日本的关系,我们先要了解一群特殊的人——遣唐使。
遣唐使(顾名思义,日本派遣到大唐的使节,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节来大唐呢?)①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原来,唐高宗时,唐与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唐朝制度,这样,一批又一批遣唐使被派往大唐。那么,遣唐使规模如何呢?唐朝建立后的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派往大唐的遣唐使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
为了更好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随遣唐使而来的还有留学生、学问僧,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城的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教材在引言提到的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晁衡曾在唐任官,并结识李白、王维等大诗人。唐玄宗时一度误传晁衡在归国途中遇难,李白还为他写下了动人的悼念诗作《哭晁卿衡》。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这些遣唐使前仆后继来到大唐,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组材料,完成今天的第一个任务。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概括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政治方面: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文字: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服饰方面:这是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和服实际上源自中国汉唐服饰,经历代修改后,成为今天的样子。还有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和同开珎,其形制也是仿唐的开元通宝。官钱的发行,改变了日本社会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中国的七夕节传至日本演变成为日本夏日重要的传统节日。再来看看建筑方面。左边是同学们熟悉的唐长安城平面图,右边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平面图。对比不难发现,平城京完全是仿长安城建造而成,其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同学们,通过这些材料的分析,你是不是已经得出结论了呢。我们在教材中标好。
②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佛教也由此东传日本并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日本缺少名僧,无法主持受戒仪式,于是,在日本僧人的诚邀下,一位大唐高僧东渡弘法,他就是被日本称为文化大恩人的——鉴真。
(2)鉴真东渡:
鉴真,唐代著名高僧,律宗大师,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①时间:他在754年抵达日本。鉴真东渡前后历经12年,六次起程,出生入死,其中,前五次皆因各种原因失败,特别是在第五次东渡时积劳成疾,双目失明。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详细记载了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书中记载恶风漂浪,波击船破,冬寒风急。这是对险恶天气的描述。再往下看,船上的的粮食非常短缺,食生米充饥、饮咸水解渴。但即便如此艰辛,鉴真也没有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遣唐使回国的船只,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受到日本天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在日本留居十年,直至圆寂。那么,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又做出哪些贡献呢?鉴真此行,主要为弘扬佛法,他校正佛经,传授戒律,被尊称为过海大师,是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鉴真传播盛唐文化还涉及许多领域。我们完成任务二:通过一组材料,概括鉴真对日本文明的贡献。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还带到日本许多中药、配方,成为日本医学界公认的先师。在日本医书《医心方》中,还收录有鉴真的医方。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他随船带到日本的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日本著名古寺唐招提寺就是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鉴真就是在这里讲律授戒。唐招提寺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通过这些材料,我们总结一下鉴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贡献:
②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郭沫若先生诗中所赞: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教材中的这座鉴真干漆坐像相传由他的弟子塑造,至今安放在唐招提寺,定为日本一级国宝。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尊敬和怀念,以及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今天,面对中国新冠疫情,日本各界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这句唐朝时体现中日友谊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再次刷爆了所有社交媒体!因为美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人心的温暖。
2、唐与新罗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新罗与唐联合,灭掉百济和高丽后统一了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也形成册封关系,交往密切。请同学们在教材当中找到唐与新罗往来的表现: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在唐学习的新罗学生很多都参加科举考试。其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他十二岁入唐,勤奋努力,十八岁进士及第并在唐做官,一共在唐居住十六年后回国,被韩国学界尊为“汉诗学宗师”。
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商人频繁与唐朝进行贸易,他们在山东沿海地区还有专门的聚居地被称为新罗坊,成为唐与新罗友好交往的见证。
③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由此看到,唐与新罗的交流是互相学习和借鉴。
3、唐与天竺(请大家把这四个字补在教材字目的上面)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唐朝时与天竺交往频繁。我国的造纸术传到天竺,结束了天竺人用树皮、贝叶写字的时代。而天竺的医学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熬糖技术也在这时传入我国。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一位西行的文化使者,他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形——玄奘法师。唐僧历经磨难,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玄奘西行,去天竺求法的历史。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要注意,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源于真实历史,但也有别于真实历史,要注意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介绍一下历史上真正的玄奘,俗姓陈,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他在研究佛教理论过程中,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决心到佛教诞生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找到西行时间。
(1)时间:贞观初年,也就是唐太宗在位时期。
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独自西行,开始了孤身万里的求法历程。《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师徒八十一难方才到达,而玄奘一路上也长途跋涉五万余里,途经无数国家,历时三年才踏上天竺的土地。玄奘在天竺的岁月里,足迹遍布各地,其中在被佛界尊崇为圣地的那烂陀寺待了五年,还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高僧之一,得到天竺佛界的认可。后来玄奘出席了戒日王专为他举办的佛法辩论大会,当时全场无一人能够驳倒他,其对佛经的精彩阐释让他誉满天竺。贞观十九年,玄奘婉言谢绝戒日王的挽留,结束了17年的留学生涯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这幅《玄奘西游像》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史书记载,当时长安城内,不论僧俗,万人空巷夹道欢迎玄奘。我们来概括玄奘的贡献。
2、贡献:
①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和若干佛像、舍利回到国都长安。他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 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佛经75 部1335卷。玄奘译文流畅优美,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唐高宗登基后,在慈恩寺内建石塔以安放玄奘带回的经本佛像,玄奘还亲自搬运砖石。此塔如今已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大家知道它的名字么?)——大雁塔。后来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②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全书总计12万多字,是研究中亚、南亚社会历史和中外交通的珍贵历史文献。现在这部书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小结。从唐朝中外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到,唐朝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直到今天,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在外国的华人、华商居住的地方仍叫唐人街。唐,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别称。而另一方面,唐朝海纳百川,也吸收各国优秀文明,这种兼融并蓄的文化自信更促进了唐朝自身的发展。
唐朝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可以说,改革和开放铸就了大唐盛世,12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又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像唐朝那样,改革、开放,与世界同步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