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课题 第十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在观察地图的基础上,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革命发生后清政府和革命军政府力量对比情况。
(2)通过分析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请学生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错综复杂的时局,选择一个角色,会如何做?说出理由。理解历史人物的抉择。
(3)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体会其进步性。
(4)通过了解孙中山在民国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体会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史料、山西本地的历史资源,并且与教材充分结合,指导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史料。通过创设情境,感受历史发展的必然,理解人物做出的选择。渗透情感教育。
手段:
初二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
教 学
构
想 本课是2016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本课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材编排为三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纷杂,头绪较多,学生通过自学仍然不得要领。我将本课的突破口放在:分析辛亥革命后三方重要力量的对比上。教材提供史料显然不足,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开展情境教学在讨论基础上理解袁世凯为什么会夺取政权。之后,设置“妥协斗争 还原历史”“民主革命 前仆后继”几大板块,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革命洪流 势不可挡
山西也是较早呼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孙中山先生曾对山西起义这样评价:“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了解近代史的分期:
练习:
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7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
第二板块
洪流之下 暗流涌动
过渡:面对大好革命形势下一步如何发展呢?
事实真的是看上去那么顺利吗?请观察地图形势。
「创设情境」三大阵营分析
当时人对袁世凯印象如何呢?
革命军内部有什么问题?
帝国主义势力会如何做?
请你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错综复杂的时局,选择一个角色,在那时那地你会如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
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分析,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第三板块
妥协斗争 还原历史
【史实一】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史实二】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它的权力并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区。许多同盟会会员蜕化变质,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号令。
【史实三】帝国主义不仅在整个议和过程中为袁世凯密谋策划,而且公开告诉革命党人,只有让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孙中山不断进行斗争,有人说,难道孙中山不舍得放弃大总统的权利吗?孙中山这样说:“不论我将成为全中国名义上的元首,还是……这都无关紧要。我已经做了我的工作,中国,……建立了共和政体。它将跻身于世界上文明和爱好自由国家的行列”。他真正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与封建王朝纵向比较、与西方国家横向比较
第四板块
民主革命 前仆后继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是失败的。"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呢?
辛亥革命的另一面—--名著中的历史。
结 课
毛泽东:“现在的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外,都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观看各地孙中山的塑像、纪念馆
北京、
南京、
广州、
台湾、
太原
观察动态地图:《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观看图片:
《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五色国旗》、
《临时参议院成立》
掌握方法:
1912+7-1=1918
阅读补充材料:
8小时 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
41天 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
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 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
123天 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
阅读材料,分析形势:
阵营一 清政府
【现状一】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兵清中叶以后战斗力日益衰弱。清灭亡前夕,全国编练新军14个镇20万人,最精锐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8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六镇军队是袁世凯一手训练提拔的,各级文官武将都是他的亲信部队。无论人员素质、规模、装备训练都优于其它各地新军。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现状二】袁世凯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这种形象、名声、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阵营二 革命军
【现状一】南方各省都独立了,革命军的数量绝对大大超过北方的北洋军。但这些民军各占一摊,互相厮杀,每个摊上胡作非为,军队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现状二】在南方独立各省政权中,革命党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能真正算得上革命党据点的地方广东算一个,但广东的两个都督其实都控制不了这里的军民。湖南算一个,但都督被杀掉了。
---《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现状三】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之后,财政依然是巨大问题。张謇替临时政府算过一笔账,估计每年财政将短缺八千万两之巨。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在自传中记载,一次安徽军情告急索粮饷,孙中山朱笔一批拨20万,胡汉民持手批去财政部,发现国库只有银元10枚。
阵营三 帝国主义
【现状】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耀武扬威,俄国军队集结于我东北北部,日本军队在我国东北南部、内蒙东部蠢蠢欲动……
『小组合作 情境体验』
自由发表观点……
理清事件发展顺序:
①1911年革命发生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接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②袁对革命派边打边谈:
1.南北议和谈判 2.武力进攻,占领汉口、汉阳
③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两点:
1.清帝退位2.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颁诏退位,260多年清朝结束。
⑤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在南京就职
⑦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
⑧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读《约法》内容,体现了哪些精神?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限制袁世凯独裁
君主专制
西方国家
封建等级制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
国王权利受限制(责任内阁制)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美国
1787年宪法
三权分立,
总统共和制
法国
1875年宪法
总统受内阁部长制约
(责任内阁制)
分析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改革措施》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几方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分角色阅读名著《茶馆》《阿Q正传》分析:
革命的不彻底;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到了重要地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五大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习目标
本课教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落实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易于落实与达标。
2.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围绕目标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逐步深入,从“革命洪流 势不可挡”到“洪流之下 暗流涌动”到“妥协斗争 还原历史”最后“民主革命 前仆后继”四大板块的分析。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有效策略,即“请你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错综复杂的时局,选择一个角色,在那时那地你会如何选择?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很快融入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到不论何种选择都是在实力基础上的角逐。
3.教学行为
本课设计四个教学板块,立足于学科素养的落实,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精选史料和图片并与教材内容有效嫁接;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学生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较为积极主动,思维非常活跃,答案多样,这表明他们参与了整个过程,合作探究是有效的。通过观察历史地图,学会了读图;通过分析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体验到春秋动荡的原因和改革的必然性。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