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07:1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读,在诵读中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2、赏,通晓典故内涵,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学习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情感。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布置课前预习,阅读这首词的有关典故故事《课前预习须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这首词是写的实景还是虚景?作者理想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这位能文善武的爱国词人一直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一目标,他悲愤,壮志难酬,这心声就体现在诗词中,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这位英雄暮年的心声吧。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初读:词作的感情基调如何?
1、学生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3、多个同学读,教师学生共同确定词作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基调,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大意来确定感情基调。
三、再读:品析典故之内涵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找典故。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2、学生再默读一遍。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典故一:孙权。?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典故二:刘裕。?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典故三: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典故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四,再读,读出英雄壮志难酬之痛,学习作者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南宋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作者以廉颇自比,渴望像孙权和刘裕一样建功立业,那么他算是英雄吗?
四、作业布置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多的语言积累,对于词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结合注释了解基本大意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结合词人的经历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层次地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我也将把这一点作为我授课的重点。学生一般喜欢传奇故事,我把这首词的背景和典故当做故事引发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起来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基础字音,字形,了解辛弃疾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增加学生的语文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外,重点是在赏读中,感受辛弃疾豪放词作独特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朗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再者学生在朗读中充分调动感情,在自我感染的过程中培养了高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还有提高了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知人论世及词作的写作手法,学生能有效地把握词作的主题思想和抒发的情感。最后的测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本节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一中审美体验和满满的成就感。
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这首词一共怀想了五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三位: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五位古人的事迹。因为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所以,孙权和刘裕(寄奴)都跟京口有关。两人都是“英雄”,两位英雄都有“北伐”的经历,表达对两位英雄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同时,暗讽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意味,也许还有感伤自身虽然同为英雄却不能像孙权刘裕一样建立功勋的慨叹和无奈。
下阕所写三个历史人物,首先是用刘义隆的“元嘉草草”来影射现实。“以史为鉴”,委婉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怀想拓跋焘是在以古喻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神鸦社鼓”,也就是北宋遗民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四十三年过去了,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最后,辛弃疾怀想到廉颇,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五个历史人物中,孙权、刘裕可以算作正面人物,刘义隆是反面人物,拓跋焘勉强算作反面人物,廉颇既是正面人物,也是典故人物。即使是诗词积累较少较差的读者,明白了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之后,也就明白了辛弃疾在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而这些历史人物交织在一首词中,通过暗示、影射、讽刺、寄寓等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含蓄隽永又意味深长,同样体现了词“要眇宜修”的美学特征和豪放派喜欢用典的词风。如果是给高中学生讲解,应该先弄明白五个人物,再逐步分析辛弃疾在他们身上所寄寓的感慨,就可以读懂这首词,体会到这首词意深而味隐的美感,揣摩出这首词丰富的意蕴,并感受到这首词“豪放”的风格特征。
评测练习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
我讲的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实际教学效果表明我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课后我不断反思其原因,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当中呢?经过近期多次评课及教研活动,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入文本是诗词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
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的创作目的说的过多。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另外,教学设计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还是要回到“文
本”这个源头,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词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恢弘,一位久经沙场的老者凭栏远眺,“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却汹涌在他的心中,在这英雄辈出之地,在这胸怀壮志之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再通过指名朗读来掌握学生对词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为进行下一步诗词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意象较为集中的诗词,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忽略了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为表达自己情感所选取的客观之物,是诗词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鉴赏诗词要通过这些客观之物的自身特征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选取了“舞榭歌台”“寻常巷陌”等平凡、细微之景,这些景中蕴涵的是作者对英雄的叹惋,分析这些意象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及英雄之逝的叹息,对英雄遗迹的感怀。同时也可为诗词由细微之景入手表情的艺术特点找到有力的依据。类似于此的意象就好比诗词鉴赏的一个“支点”,只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找到这个“支点”,再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有力的“杠杆”,就能轻松地撬起压在学生身上的诗词鉴赏的“巨石”,经过反复实践,对于课内外诗词学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
从了
可以说,就我原来的教学目标来讲,经过以上的反思,再讲效果会有所改善。然而评课时,领导及专家们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短短百余字的词,为什么不当堂背诵呢?这句话对我教学本课甚至以后的诗词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启示,教学诗词必须要当堂背诵,简单的词牌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创作,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靠老师不断地去激发,这样也会让学生有了创作的快感及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综述以上认识,就是要从文本出发,充分地把握文本,深入研读文本,才不至于“攀无根之木”“寻无水之源”,才不会越走离目标越远,不仅是诗词鉴赏如此,文本的内涵很丰富,所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文本,诗词、现代文是文本,应用文也是文本,甚至从一个标点符号中,我们也能揣摩出作者及文中人物情感。所以,教语文,还是要回归文本!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标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本单元选的词作兼顾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本课是辛弃疾的第二首词,是在学习完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豪放词风的词作,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定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学习诗词,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在读中把握坐着的情感,这也符合诗歌教学的本质的。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特色,是广泛引用典故,所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在赏读中通晓典故内涵,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本课第三目标是学习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