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
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人青铜时代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2.公元前221年,赢政统一天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哪一制度的特点
A.郡县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皇帝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儒学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源于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教合归儒”
D.“致良知”
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5.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的交融进程大为加快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6.下图为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描绘的是张议潮被唐朝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选项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小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救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7.“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
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据记载,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宋太祖这一诏令
A.是分割宰相行政权的体现
B.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是商业税收迅速增加的反映
D.促使财政收人保持长期稳定
9.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0.《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1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12.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
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
这里的“不足”指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3.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飞赴重庆,国共两党经过艰苦谈判,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下面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国内和平有了根本保证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
C.协定内容没有得到贯彻
D.即《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
14.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
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B.经济冒进思想已开始盛行
C.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确立
D.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
15.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
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
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A.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B.体现解决台湾问题政策的灵活性
C.不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D.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16.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天然盟
友。“一带一路”沿线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积极与这些国家的政党扩大交往,
谋求共同发展。由材料可知
A.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
B.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D.中国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
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4分)
(2)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该方面的新发
展。(8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
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
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
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
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
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
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
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
措施。(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局势是十分微妙的。蒋介石在
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说的,“苟国际演变不斩绝我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之路,
吾人应以整个的国家与民族之利益为主要对象。一切枝节问题当可为最大之忍耐,复以不
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表示“和平
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另一方面,又宣布“和平
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的时期和牺牲的最后关头,“即当听命
党国下最后之决心”,“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达莫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作为国民党“建国唯一之大方针”。
——摘编自《蒋介石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敢闯,没有一点敢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干劲,干不出新事业
......现有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现在又搞这个东西好不好?
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进行严肃、严谨的分析,才能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
材料三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决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来说,
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
系。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民生建设的政策;决
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
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摘编自《瞭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并指出材料二所说
的“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神实质。(8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表明我国
政
府
对
民
生
的
关
注
发
展
到
什么
样
的
新
阶
段?
(4分)高州市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题目要求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亻
项都
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
故排除
材料
无
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至
于皇帝制度的特点,C
确;郡县制度
理
了制和经济管
体做法,与君主专
帝独裁的规制不符
项错
所学可知,儒学思想能够成为
建社会的
思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
封建社会的
形态,主要源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
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A正确:;“存天理,灭
宋朱熹的思
材料不符,B错
误;据所学可知
教合归儒”局面最初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与题意不符
”是王阳明的观
与题意不符
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
材料讨论的重
北朝全盛的原因
隋唐统治,故℃项错误;材料中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和‘汉
并未
魏成
大帝国”,故D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和‘汉
积蓄了体
实现了历史的进步
确
结合所学可知,会盟后双方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D项正确。会盟不是管辖A项错误;材
没有体现汉藏两族的交融进程B项错误;唐蕃之间不是军事政治同盟关系,C项错
材料“描绘的是张议潮被唐朝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和图
浩大队伍可知节度使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D项
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
述的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
人血缘承袭官职,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
B、C不符合题意,排除
将地方的财权
央,有利于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势
确;材料反映的
宋太祖收地方财权的
分割宰相行政权
故A项错误;材料与商业税
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的措施不能保持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故D项错误
料反映出在
华南
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
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
变化,故
误;根据材料“传统的粮食生j
重降低”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普通
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
售到市场上的,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从材料中的“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
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
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案为
惠国待遇是
指一国被
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
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
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项“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和D项“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扩大了辛亥革命的作
除两
为国体之改革”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国”最能说明这一点,“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也可能建立新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项
12C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仍然在学
城市发动武装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