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作文写作指导系列2
如何由“中心不明”到“中心突出”
一、中心突出
《考试大纲》对作文的基础等级做出明确规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这就强调了中心突出是作文内容的关键表现。中心突出要求作文能够表现出作者基本的观点或鲜明的意图,其特点是集中、鲜明。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突出中心的方法:
1.观点单一,明确中心
首先要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整篇文章要紧扣一个中心,防止偏离题意。
因此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单一。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掌握全局,避免丢三落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
2.精心选材,紧扣中心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如浙江卷满分作文《醉乡》,这篇文章行文很大气。作者先以一首七绝点明世上万事本为空的道理,接着以一组整齐的句式点明“醉乡”二字,总领全文。正文部分,作者以李白、张若虚等为例,论述我们不要在酸甜苦辣的潮水中迷失方向,迷失心灵。收尾两段,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再次强调我们应放逐自己的心灵,觅得一个最快乐最自然的醉乡。作者从名利场起笔,引出寻找“醉乡”的话题,紧契“生有所息”的话题。列举的李白、张若虚以及由此营造的空灵情境都突出了“醉乡”的主旨。精心选材,紧扣主旨,使文章中心突出。
材料选好后,并不是把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还要分析材料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真正为中心服务。
3.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点题的方式多种多样:
(1)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
茹志鹃《百合花》结尾部分:“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这诗意浓郁的点题描写,把作品推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百合花——纯洁与感情的花,伴随着主人公的身体,映衬着他高尚的灵魂,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2)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部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
(3)从点题的位置看,可以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阅卷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把文章主旨埋在文中,阅卷老师可不会像工兵扫地雷一样,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探测,更不可能帮你去归纳。所以考场作文的中心要在醒目的位置亮出。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让生命与健康同行》的开头:“生命是一次不可轮回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唯有不断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不停地拼搏,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孔子云:‘生无所息。’它阐明了生命的基本态度,鼓舞人们朝着人生的目标奋进。”作者惜墨如金,开门见山,紧扣话题,阐明“生无所息”的重大意义,入题快捷,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对不同文体而言,中心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议论文应尽量多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或认识,用饱含逻辑性的语句来表述,最好用肯定的判断形式来表明中心论点;而在记叙文中,则要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少用逻辑概括的语句,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点明或揭示写人记事的寓意。
二、中心不明
1.观点多元,旗帜不明
观点多元,旗帜不明就是在行文中,观点不单一,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一篇题为《侠之大者郭靖》的文章开头几段:
看过《射雕英雄传》多遍,主人公郭靖蠢笨的样子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以前一直想不通,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怎么会那么迂回?当初连“娘亲”都不会叫的人最终竟然能逆袭成为侠之大者。
细观郭靖的侠者之路,自强不息、心怀天下是其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品质。
自幼在蒙古部落中长大的郭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宋子民。尽管当时成吉思汗为挽留他将华筝公主许配于他,但他还是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宋人!我是宋人!”终于,他在历经各种艰险之后来到了早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襄阳城。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需要灵活变通的时候,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凡事不可强求,善于权变,方可取胜。
[分析] 考生受辩证思维的影响,认为凡事都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才全面。第二段认为“自强不息、心怀天下是其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如果下文紧紧抓住这个中心写下去,中心自然突出。但一转到第四段“也有需要灵活变通的时候,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就与“自强不息”相矛盾了,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观点,造成观点多元。
注意:(1)写作要以驱动任务为中心,确定一个中心观点。论述时辩证思维不能影响全文的中心观点。(2)全面分析问题时,可采用辩证思维。
2.所选择的材料不能紧扣中心
即不能围绕中心精心选择典型充实的材料。如:
材料: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有的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的来自我们自己,比如我们自己偏信的所谓的传统、经验或习惯。这些困难和障碍绊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
请以“生活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原文:曾经的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一位昔日寒窗苦读,发奋立志报效祖国的可造之才,终于在刻苦中拼搏向上,由一名贫苦学子当上了国家药监局局长,可惜,“利欲”使他走上了不归路,一张一百万的支票促使他大开合格之门,令害人的假药流入市场;一幢杭州西湖别墅令他酿成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厂假药的惨案……原来的国家栋梁之材,就此倒下,在“利欲”的束缚下走向死刑的刑场。
金钱的利欲威力的确很大,要不是这样,贪污的苏丹总统又怎会遭全球通缉呢?但在有些人看来,它不过是跟玩具差不多的东西。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在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放弃了奖项的一份十分诱人的奖金,将这奖金全捐给了慈善机构。平时,邻居的小孩到居里夫人家来玩的时候,居里夫人竟把瑞士皇家学院颁给她的金质奖章给他们玩。她意在告诉这些小孩子,“名利”不过是一件玩具。
确实,居里夫人之所以给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位伟人中的伟人,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她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在于她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使她解放了生活利欲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从而使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利欲”确实像一条绳子,它会在你的成长中不经意地把你束缚起来,使你从此倒下,因而,我们要学会“舍利取义”!
[分析] 通过最后一段“‘利欲’确实像一条绳子……”来看,选取郑筱萸被“利欲”束缚而倒下作例证是很典型的,但“居里夫人”的例子却从“利欲”引向了“名利”,是败笔,属选材失当。
3.观点的出现不直接,点题不恰当
如写了一大段,还未见观点,不能开门见山摆观点;没有在文中反复扣文眼,结尾呼应显观点等。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一篇题为《要勇于争取》的文章开头几段: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
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
高尔基如果不去报考,毛遂如果不会自荐,结果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人在关键时刻千万不能保守自己的观点,该说则说,该做则做。
[分析] 文章写了四个小段,但呼之欲出的观点眼看就在笔下,但就是不点出“要勇于争取”的观点。如果改成下面的形式,就开门见山,中心突出了。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这是他勇于争取的结果。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这是他勇于争取的表现。因此,凡事都要勇于争取,给自己一个机会。
升格作文示例:
[真题呈现]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剖析·找误点]
试上高峰窥皓月
①“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第一次看这个句子,是在《七夜雪》的后记里。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句子。宕开一句说,王国维以词话名世,其词却仅在学界传鉴,据此一观,甚为可惜。
沧月写《七夜雪》,说这是一个关于妥协和放弃的故事。想来当时写《镜》,正到了一个关键的铺展期,或许是在她心里,也积累了不少这样悲伤的情绪——偏偏妥协与放弃,不属于云荒上任何一个人。
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②勇攀高峰,自强不息是个人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你知道吗?一只蜜蜂要酿造1千克的蜜,必须采集100万朵花的花粉,假若采蜜的花丛同蜂房间的平均距离为1.5千米,它们就得飞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11个地球赤道长。司马光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后就又开始学习、写作,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古时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激励我们后人勤勉的好例子吗?
③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特质。周文王自身,也是被囚多年而作出《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更是影响了无数代炎黄子孙。修养是什么?修养是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颓废。人生充满挑战和机遇,或许今天的我们因为一次偶然而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或许明天我们又会因为无法避免的原因面临困境。其实无论得意失意,我们都应坦然面对。人生没有预言,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没有谁可以预知未来。所以,风雨也好,鲜花也罢,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是一段路程而已。生命不会因为一束鲜花而绚烂一生,也不会因为一场风雨而失去所有。所以,真的不必因它过于喜形于色,怒形于色。认识到这一点,你与修养会越来越近。因此,修养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
④更进一步,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立足当今世界,确立自身地位,处理国际事务的法宝。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但无论何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不可少的。毛主席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成就上,而是要永远秉持勇攀高峰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原则,以大国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度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可或缺。
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想想几十年前的中国,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奥运梦圆北京,世博落户上海。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在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儿女正在为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写作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第①段:观点的出现不直接
文中点出了题目的出处,但行文中除了一句“沧月写《七夜雪》,说这是一个关于妥协和放弃的故事”,看不出观点是什么,造成观点不明。
第②段:所选择的材料不能紧扣中心
本段第一句提出观点“勇攀高峰,自强不息是个人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下面所举的蜜蜂、司马光的事例确切地说是“勤奋”。如果所举事例恰当,再在段末点明观点,与本段首句呼应,中心就突出了。
第③段:观点多元
承上文本段的分论点是“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特质”,其中心谈的是“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但受到“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特质”一句的影响,行文突然转向,下文大谈特谈“修养是什么”,最后得出了“修养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的结论。造成本段内容观点多元,论点不清。
第⑤段:应该点题,与题目呼应
本段只有再次点出“勇攀高峰,揽明月于怀,自强不息”的观点,与文首和分论点呼应,才能突出中心。
内容表达发展总分14121036
[升格作文·看亮点]
试上高峰窥皓月
题中诗句来自《人间词话》,绝美的意象背后更有令人折服的豪情。笔者认为,为人处世,应当有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
勇攀高峰,自强不息是个人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为君子的行为标准,其价值已被古人重视,其中的启示放在今天,也不失为个人修养的圭臬。君不见勾践卧薪尝胆方成霸业?君不见伽利略饱受攻击却仍成一代伟人?君不见童第周路灯下读书终得他人认同?这三人虽时代不同,境遇相异,却都是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逆转,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同样的光辉,那便是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无数的前人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完善自我,就要具备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
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特质。周文王自身,也是被囚多年而作出《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更是影响了无数代炎黄子孙,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将天下与个人命运相关联的情怀,无一不是发源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种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由此可见,持有这种品质,不只是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更进一步,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亦是中华民族立足当今世界,确立自身地位,处理国际事务的法宝。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但无论何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不可少的。毛主席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成就上,而是要永远秉持勇攀高峰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原则,以大国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度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可或缺。
试上高峰窥皓月,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光明未来,就要自强不息,记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看你我。让我们行动起来,勇攀高峰,揽明月于怀,自强不息,书写辉煌的未来。
[升格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第一段简要点了一下题目,便亮出观点,中心明确、醒目。利用分论点强调中心论点,中心突出:每段前有分论点,后有总结句,结构圆合,论点得到了强化。首尾呼应,强化中心:首段和尾段都点题,做到了首尾照应。
文章语言朴素干净,并无艰涩造作的生造文法;引用充分且合适,举例虽不多却能与观点照应。尤其是文中提到“不能躺在前人的成就上”“要永远秉持勇攀高峰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原则,以大国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体现出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考。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9
19
19
57
[考场佳作·再赏析]
今日之明月
杜工部有诗曰:“月是故乡明。”诚然,故乡是美好的,诗中蕴含着的浓浓思乡情也引人遐思。但诗人内心也藏着对往昔的怀念。今日不如意,自然得怀念往日。
可我要说,月是今日明。与其怀念故乡去日之月,不如着眼今朝。毛泽东有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诚如斯言。
许多人恋旧,思恋着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令当下的时光白白流逝。这样的恋旧实则是对今日的不负责任。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过去的日子已去,永不复返。与其一味追寻与回味,不如把握当下,赞美当下,为自己的将来留下一个有意义的过去。
当今社会,许多人厚古薄今,认为过去的总是好的,而对当下社会大加批判,毫不留情。殊不知“古人好,何做今人”。在这些时代批判者眼中,过去样样都好,今日一无是处,将来一事无成。而我们身处批判的汹涌波涛中,迫切希望找寻到栖身的岛屿,那么,我们必然不可做一个毫无担当的批判者,而应做一个建设者,既治疗社会顽疾,又能体会到今日的美好。
“月是今日明”,今日的明月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共同欣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推行古文运动,并非热爱古代、过去,而是渴望让当今与未来更明朗清爽,风气纯正。他们的努力出自于他们对当今的热爱,我们也应抱着对现今社会的巨大热爱去建设它,完善它,赞美它。
的确,我们现在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老人摔倒讹钱、不良商家大赚黑心钱的报道层出不穷,令人心中悲凉。但我必须要说,我们应看到社会的“明月”:放弃优越生活回乡做村官的秦玥飞,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捐款助人的“炎黄”,身残志坚坚持写作的史铁生……他们是当今时代的明月,他们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我们应当坚持求真、乐群、行之、创造,用自己的行动来照亮这个时代,礼赞这个时代,纪念这个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
坚信“月是今日明”,坚信“天下英雄尽出于我辈”。不必厚古薄今,无须过分怀旧,当知历史是将来的回声,将来是历史的反映。注重当下,就是放眼未来。
我们所有人都应为此努力,莫言自己力量太渺小,即使我们只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我们的星火也能照亮万里夜空,烘托那“今日之明月”。
[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第一段引出话题,第二段点明观点;文字不长,但简洁有力。用反面观点强化正面观点:举陶渊明的例子、说当今社会许多人厚古薄今,都是为下文立“月是今日明”的观点做铺垫,立意恰当且巧妙,文中有质疑也有思考,语言流畅,事例有效地配合观点进行论证,同时文中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