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作文写作指导系列3 如何由“内容单薄”到“内容充实”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作文写作指导系列3 如何由“内容单薄”到“内容充实”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12: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作文写作指导系列3
如何由“内容单薄”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内容充实。“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所选材料对表现主题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无用的、单薄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材料(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还包括思想感情、观点看法等。
一、阅卷老师判定“内容充实”的标准
1.中心对照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之分。
2.材料运用法
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添加,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恰当。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做合理的分类。
二、阅卷老师判定“内容单薄”的标准
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2.抒情性散文: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3.议论文:(1)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2)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3)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三、“内容充实”常用技法
1.善于积累素材
(1)从现实中挖掘材料
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有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高中生活为例,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2)从课本中挖掘材料
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高中3
年教材、读本就有12册,上千万字。其中的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吗?
另外,高三阶段的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3)从报刊中挖掘材料
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某考生以“恢复高考四十年,恢复的是什么——我看高考”为题写作:
这一剂“良方”不仅给考生带来精神上的收获,还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温暖的记忆,最重要的是,给中国——这个冉冉升起的大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如今,上到我国“嫦娥”飞天计划、下到“蛟龙”号的一次次下潜成功,再到古代文物的保护,还有共享单车的创新,这些大国“智慧”无不需要人才的输送。而高考,正是一个合理分配人才的最佳平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我们不仅需要爱因斯坦,还需要鲁班。”无疑,这一剂“良方”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障!
[分析] 选文联系了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如“嫦娥”计划、“蛟龙”下潜、文物保护、共享单车,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观点也成了论据材料之一,这些都是热点材料;还说明了与家庭有关“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温暖的记忆”。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内容充实。
2.合理选材用材
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典型,就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准确,主要是指数据、引用等材料的可靠无误,考场上如果用作论据的名人名言记不准了,可用“有位名人说过”“前人说过”等来替代,切不可张冠李戴;新颖,主要指材料具有“我”的特点,言他人之所未言,古今中外均可,选材新颖的前提是要多读多看,视野狭窄,只能与“新颖”无缘。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技巧,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从而能充分有力地再现事物,展示特点,表现主题。
下面重点讲一下写议论文在材料的选用上的技巧:
(1)合理分类,巧妙布局
议论文要做到“内容充实”,自然免不了在文中大量援引事例。那么,这些丰富的例子在全文中应该如何选用、布局呢?
①合理分类。可以从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不同的角度分类,这样可避免堆砌例子。
②巧妙布局。用好例,贵在选好例,选用哪些事例入文章,需要全局考量,最好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一人一物,一正一反,一详一略,一历史一哲学,一名人一凡人,一个人一集体,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证明论点,举例典型有力,内容丰富多彩。
(2)叙述精当,突出细节
议论文中如何叙述事例极为重要。因为一旦叙述过于详细,则极可能叙多而议少,那就会有“文体不明”之危险。因此,叙述事例应简练,概括精当,不宜冗长拖沓。如有可能,可以间以细节描写,这样既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能突出论点。
(3)点面结合,详略相衬
点者详,详者透;面者略,略者排。写议论文一般选两到三个事例作为“点”展开,浓墨重彩,突出论点;再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将众多的事例从“面”上铺开,惜墨如金,表现主题,点到为止。点面结合,详略有别,节奏分明。请看下面这篇以“梦想为帆、工作为桨”为主题的优秀作文中三个用例片段:
③无独有偶,著名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以“美会留下”为励志格言,决心通过一切努力去创造奇迹。他坚守自己的诺言,甚至在疾病缠身之际,依然百折不挠地在画架前作画,最终倒在画架旁。因为有梦想的指引,一切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他的工作也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
④不仅雷诺阿这样,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巴尔扎克决心用犀利的笔触来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给受伤的人们开出一剂精神良药,他曾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一贫如洗的小木屋里,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终于完成巨著《人间喜剧》的创作。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最终实现了梦想。
⑥是因为希望再续经典,卡梅隆才能全心创作,历时十三年,震撼推出《阿凡达》;是因为希望圆梦奥运,冰坛伉俪申雪和赵宏博才能不离不弃地共同奋斗了十八载;是因为希望能在NBA创造更好的成绩,乔丹才能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赛季后,仍旧毫不气馁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③④段各用一个事例,叫“一例说透”,第⑥段连用三个事例,叫“事例铺排”,论证极有力量,内容也极为充实。
(4)双向举例,双向说理
列举事例不要仅从正向列举,还要从反向列举,这样正反对比,论述有力。举一事例展开分析时,可正向亦可反向;这样正反结合,论述全面。如举陶潜之例,可以分析他辞官归隐,守住了心灵的纯洁,这是正向分析;假如他继续做彭泽县令,就会内心不宁静,这是反向分析。如果只用几个同向例子,这样的观点就没有正反,没有对立,思维是线性、单行的,构不成立体说理。
升格作文示例:
[真题呈现]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剖析·找误点]
助推文化软实力
——我看高考
①高考恢复40年来,为国选材,助无数青年圆梦,一次次推进国家教育改革,提升国家软实力。
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息息相关,而高考作为当今社会教育的缩影,无疑为选拔国之栋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途径。无论哪一个名校都是通过考试入学的,就如哈佛、剑桥等等。考试只是目前较为无奈的一种途径,但不考试结果会更糟,那些不会读书或者不想读书的去那么好的大学干什么呢,学校的风气不就大打折扣了哦。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都懂得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后盾是不行的。有句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
③选拔人才,高考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样,高考也为筑梦人生、时代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作为寒门学子的刘媛媛曾讲道,若论感激,她将最感谢中国的高考。高考使她成功摆脱了大山的束缚,得以走入北大继续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务工作者,实现了个人与家庭的梦想。
④文化选拔人才,文化筑梦未来,都是文化育人之体现。对国家来说,文化更是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⑤高考能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地源于其唤醒了民众的教育渴求,使得中华民族重拾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对中华民族文化大国的信心。
⑥文化是基石。忽视了文化的力量,前进的方向就容易偏航,或者出现停滞,甚至要退回到很久以前。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个体组织的未来前程,最终必然受到组织文化的支配。认识不到文化的力量,我们至少是肤浅的。我们不能成为文化的主流,至少要成为优秀文化的追逐者、参与者、践行者。
⑦40年高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我看高考,更是看其深厚的文化力量。我们深信文化教育的力量,定会推动中国傲立于世界。
⑧我看高考,圆梦中华。
本文写作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中心不明
本文主标题是“助推文化软实力”,副标题是“我看高考”,这就意味着从高考角度去谈助推文化软实力,而非大谈特谈“文化软实力”,比如第⑥段因缺少与“高考”相关的扣题内容而显得游离中心。
2.内容单薄
行文中单纯的议论说理多,缺乏事例,议论乏力,枯燥无味。具体如下:
第①段:表述平淡,气势不足。可在前面增加排比句,如运用比喻式排比,把高考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会使内容更加充实。
第②段:内涵不足,缺乏对文章观点进行论证的具体事例。另外,本段最后“知识改变命运”也属节外生枝,有点偏题。
第③段,现实性不强。可在段后增加几句话,联系到今日,说明“文化教育最终为之铺就奠基之路”,充实内容。
第⑥段:谈文化的力量,但与高考联系不强。如果去掉本段,文章略显单薄。可引用相关名句,指出高考也是一种探索,可联系现实,指出“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力提升”,借此充实文章内容。
内容表达发展总分1514837
[升格作文·看亮点]
助推文化软实力
——我看高考
高考像一座绝壁间的独木桥,像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像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的大舞台,像一台产生人才的机器。高考恢复40年来,为国选材,助无数青年圆梦,一次次推进国家教育改革,提升国家软实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息息相关,而高考作为当今社会教育的缩影,无疑为选拔国之栋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途径。在《朗读者》节目中,为大众所熟悉的大学生村干部秦玥飞,当年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与托福满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成功拿下了全额奖学金。毕业后他毅然回国,到湖南省白云村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教育,进行科技化生产,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场地虽小,但其功不可没。但若是没有当日的高考,没有这一选拔的途径,如今的秦玥飞或许默默无闻、一无所长。秦玥飞只是高考滚滚洪流中的一朵浪花,高考这一政策,成功地实现了教育转型,提高了国家软实力。
选拔人才,高考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样,高考也为筑梦人生、时代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作为寒门学子的刘媛媛曾讲道,若论感激,她将最感谢中国的高考。高考使她成功摆脱了大山的束缚,得以走入北大继续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务工作者,实现了个人与家庭的梦想。如今,我们的中国梦正是这无数青年与家庭的梦的凝结,文化教育最终为之铺就奠基之路,只为满怀中国梦的中华民族这一雄狮的觉醒。
文化选拔人才,文化筑梦未来,都是文化育人之体现。对国家来说,文化更是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考能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地源于其唤醒了民众的教育渴求,使得中华民族重拾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对中华民族文化大国的信心。
“路曼曼其修远兮。”在高考的路上一次次改革与探索,更是中华民族一步步繁荣强大的体现。《朗读者》节目风靡华夏,孔孟之学传播全球,“一带一路”更包含着文化的影响与传播。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成就,点亮了华夏文明之光,而高举这火炬的人,有多少不是历经高考而脱颖而出的?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力提升。
40年高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我看高考,更是看其深厚的文化力量。我们深信文化教育的力量,定会推动中国傲立于世界。
我看高考,圆梦中华。
[升格点评] 本文内容充实,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材料丰富,文章由浅入深地加以论证,以大学生村干部秦玥飞、寒门学子刘媛媛的事例为例证,既有时代性,又很好地契合了观点,内容十分充实。接着,考生将论证引入文化育人,体现“高考”的深层意义;最后回扣前文,简短有力、掷地有声。二是论证层次丰富,文章从“高考40年”的材料中发掘出“高考推进国家教育改革,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观点,新颖而独特。在论证中,考生从高考是“当今社会教育的缩影”到“选拔人才,高考无疑是一条捷径”,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9
18
17
54
[考场佳作·再赏析]
高考梦燃,中国梦燃
——我看高考
40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40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0年,泪珠汗水与坚持不懈,终应了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考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才梦,也点燃了闪耀世界的中国梦。
十年“文革”,百年之憾。但1977年的中国,举步维艰也继往开来,恢复高考,推行科教兴国的人才发展战略,为一代代读书人,为我国教育事业,更为站起来前进的中国照亮了前行的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从受责被废到恢复,高考由初步政治化到完全政治化和相对政治化。这一转变也促进了它趋于标准化、制度化,直到如今的多元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告别“文革”,它彻底脱离了思想观念的束缚,从此走向新发展,给了千万青年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中国再次焕发活力。当然,一路坎坷相伴。2003年非典病情爆发并蔓延至全国。2003年高考前,感染死亡、隔离禁足的消息充斥学校,考生在抗病高压下勉强进行高考备战。学校每天用消毒液洗地大扫除,时刻检测学生体温。最终高考前停课放假一个多月,高考时,考室需全面消毒……那年的高考,是在死亡气息的笼罩下进行的。2008年“5·12”地震让灾区高考延迟一个月。高考面临多方面的考验,但它始终以对公平的追求,对知识的肯定,对制度的维护来体现对教育和人文的尊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国,则必先强大其少年。此时此刻,千万考生,奋战考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决胜人生千里之外。乘高考之万里长风,抟扶摇而上青云,及梦想之巅,摘桂冠以还。高考恢复以后,给了千万青年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得以深造,进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点燃了自己的梦想。高考的存在,影响并改变着每一个奋斗的我们,反过来又使我们得以影响并改变社会与国家,成为时代的预备军,各领风骚数百年!
高考的“本心”不可商品化和功利化。高考于社会,于经济,于教育,于人文,于自我,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在一带一路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更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永远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新的活力。
我放下笔,高考场外闪烁的阳光,越过高高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我想,那是炽热的梦想,仿佛正在燃烧,让我和我的祖国绚丽多彩!
[点评] 本篇文章有以下特色:
(1)排比起势,紧扣中心。文章紧紧扣住中心“高考梦燃,中国梦燃”,开头连用三个整句构成排比,展示了高考40年的发展历程。然后提出“十年‘文革’,百年之憾”,转而进入第一个分论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论点相继,古今照应。文章接下来的两个领起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别从高考的过去和高考的当下两个方面证明观点,照应标题和中心。高考过去的沉痛和现在的梦燃,一“古”一“今”,古今照应。
(3)层次分明,关注现实。两个分论点阐述,从过去论述到现在,层次清晰。最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提到“非典”“汶川大地震”“一带一路建设”和“十三五规划”等热词,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也使得文章材料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