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12(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广东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12(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0 17:2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业水平考试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1-20题2分,21-25题3分,共55分)
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符合“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的居民已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的典型代表是 (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孔子一生为求索“文王之道”而颠沛流离,难以一展其政治抱负,但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倾注于整理编订的典籍之中。下列典籍能体现孔子政治理想的是 (  )
①《诗》 ②《书》 ③《论语》 ④《春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下面图片说明了 (  )
A.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 B.各民族放弃了原有习俗
C.民族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D.民族之间影响呈单向性
4.史料记载: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指 (  )
A.春秋时期卿大夫夺权 B.魏晋时期的王朝更替
C.唐末藩镇割据的现象 D.五代十国的武将夺权
5.某博物馆进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图),这个展厅的名字可能为 (  )
A.宋代民族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宋代商业的繁荣
6.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7.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 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 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 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 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8.甲午战后,日本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是由于 (  )
A.清政府努力外交干涉 B.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C.俄法德三国军事压力 D.英美等国出面“调停”
9.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黄海海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0.为控制四川省骚乱,清廷将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这场调动使城内要枢防守空虚,而这一时机也很快为革命党人所利用。革命党人发动了 (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11.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 (  )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社会秩序重建 ③军阀混战割据 ④政治分崩离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3.中国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170余幅历史照片,12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B.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照片 D.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14.1947年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称:“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 去买几根棉纱线。”这反映了 (  )
A.法币无法用于购买实物 B.市场上物资非常缺乏
C.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15.“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应出自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6.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又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是 (  )
A.《吉尔伽美什》 B.《汉谟拉比法典》 C.太阳历 D.希腊神话
17.15世纪,随着西欧民族国家力量的增强,教权和王权的发展趋势是 (  )
A.教权衰落王权加强 B.教权加强王权衰落
C.教权与王权都加强 D.教权与王权都衰落
18.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包括 (  )
A.小麦、燕麦 B.玉米、花生 C.大豆、水稻 D.大麦、高粱
19.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 (  )
A.“理性” B.“再生” C.“赎罪” D.“民主”
20.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右图现象直接源于 (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21.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
A.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掠夺
B.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大量财富
C.欧洲殖民势力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殖民者在亚洲实行“有效占领”原则
22.右图漫画中,在美国式“合作”的背景下,英国、法国、意大利已成为“美国大衣”上的一部分,地上还堆放着写有“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布片。该漫画意在表明马歇尔计划 (  )
A.加剧了冷战下欧洲的对立 B.构建了欧洲集体安全
C.推动了冷战下西欧的合作 D.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妇女运动兴起。下列关于妇女运动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妇女对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是其背景
B.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是其主要诉求
C.世界各国妇女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妇女权益维护机构在一些国家建立
2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的伟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  )
A.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D.曼德拉当选为南非的总统
25.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主要是因为 (  )
A.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 B.发展中国家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
C.发展中国家国小人多,资源消耗严重 D.发达国家紧盯它们的丰富资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8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10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8分)
27.(12分)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党军队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6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材料二 “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据世界现代史相关资料
(1)据材料一、二,你可以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2)这些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实质如何?(8分)
1.D 据“长江下游的居民已种植水稻”并结合所学可知最早种植水稻的长江下游的典型文化是河姆渡文化,故选D;A、B、C中的文明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
2.D ①②③④都是儒家的经典,都能体现孔子的政治理想,故选D。A、B、C不全面,排除。
3.A 据图中“北魏文官俑”、胡人汉衣和“汉人胡食”信息可知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现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当时的趋势,故选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民族界限是相对的,并非固定不变,排除C;民族之间影响是双向的,并非单向,排除D。
4.D 从 907 年到 960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与材料中的“五十三年之间”相符,而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武将通过篡弑和兵变夺取政权,所以就出现了材料中提到的乱象,故选D。A、B、C排除。
5.D 题干涉及的图片围绕两宋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诸如城市经济、乡村经济、货币以及海外贸易,这些图片证明宋代商业较为繁荣,故选D。民族交融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题干中图片不能显示经济重心南移情况,排除C。
6.A 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B错误;材料与办事效率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D错误。
7.D 据材料看出,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故选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错误;边疆国土的开发缓解人地矛盾、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材料未体现,B、C错误。
8.C 由于辽东半岛关乎俄法德利益,引起其不满,迫于俄法德三国军事压力,日本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排除D,故选C。甲午战后,清政府国疲力弱,无力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A错误;中国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是在《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给日本之后,B错误。
9.B 据题干信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可知是戊戌维新运动,故选B。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材料“世纪末”,排除A;黄海海战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
10.D 针对清王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而湖北武昌守备空虚,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故选D。材料反映乘清廷内乱而发动革命,说明清王朝尚未被推翻,而1926年到1927年的北伐战争、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均在清朝被推翻之后,排除A、B、C。
11.D 北洋时期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割据,政治分崩离析,故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排除A、B、C。
12.B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下形成的根据地,最早的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于1927年,故选B。中央革命根据地创立于1931年,排除A;川陕革命根据地创立于1932年,排除C;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7年成立,排除D。
13.C 第一手史料最能体现历史的真实,这类史料有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绘画、照片等,故选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都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主观色彩,A、B、D错误。
14.C 1947年,国民政府因为战争需要,滥发法币,导致通货膨胀,故选C。法币可以购买实物,但是比较贬值,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的纸币贬值,与物资缺乏无关,B错误;此时价格极端不稳定,D错误。
15.D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故选D。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排除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八大都没有提出这一科学论断,B、C错误。
16.B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又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选B。《吉尔伽美什》、太阳历、希腊神话不是成文法典,A、C、D错误。
17.A 15世纪,随着西欧民族国家力量的增强,教权逐渐衰落,王权逐渐上升,故选A。B、C、D均不符合15世纪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情况,排除。
18.B 玉米、花生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这些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故选B。小麦、大麦原产于西亚,水稻原产于中国,排除A、C、D。
19.A 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故选A。B、C是宗教思想,排除;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之一,不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排除D。
20.A 据图片信息“汽车”“油”“氧气”可知,图片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故选A。B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图片揭示的不是发电机,排除C;D图片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21.D 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实行“有效占领”原则,即列强彼此相互承认其占领非洲领土的原则,故选D。A、B、C都是殖民者在亚洲的掠夺方式,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22.D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利用经济手段来稳定欧洲经济秩序,进而实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3.C C说法过于绝对,世界上仍有一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妇女不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一些保守的波斯湾国家,仍然禁止妇女参加选举,故选C。妇女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她们要求提高话语权的基础,A排除;妇女运动的主要诉求就是获得和男子平等的权利,B排除;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一些国家通过了旨在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成立了一些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D排除。
24.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故选C。A、B、D不是崩溃的标志,排除。
25.A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指利用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资本输出和技术扩散发展国民经济。挑战是指本身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所以国际竞争力弱,故选A。B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排除;“国小人多,资源消耗严重”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排除C;D只看到外部因素,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困难,排除D。
26.【解析】第(1)题做法:由材料“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后世对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做法“盛赞不已”。影响:由材料“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归纳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第(2)题关系:可结合材料二信息进行提炼;优点:由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归纳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元代行省制是秦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更加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27.【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据材料一“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可知,以李立三为首的人主张城市中心论。第(2)题根据材料二“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壮大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武装斗争,不断加强革命力量。
答案:(1)观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28.【解析】第(1)题信息:由材料一中不同经济部门的数据变化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则在不断增加;由材料二“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问题:工农业就业人口比重的降低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增加可归结为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可归结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由此两者可合并归纳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第(2)题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一角度予以分析。实质: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答案:(1)信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实质: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