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华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华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4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12: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华星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联考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中。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D.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有删改)
材料二:
[注] 按照计划,从2018年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P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服务;积极探索“以商养厕”的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企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
材料四:
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
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工作人员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站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在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推行。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根据材料二、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涞水野三坡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①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②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③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④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⑤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⑥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⑦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⑨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⑩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遍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掌握的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可以和它相媲美。
8.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的意义。(6分)
9.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用嘉,字美中,号经峪。申相国文定公时行季子也。为人恭俭廉仁,勤于职事。
留侍文定京师,益肆力经史百家,口诵手钞,经寒暑不辍。讲求本朝典故,曰:“吾他日当为朝廷致实用,岂能终作书生哉?”尤留心明刑之学,以为民命之死生、国祚隆替所关。
时黔、蜀用师,檄调赣兵,月饷缺,聚而哗,抚军仓卒无计划,用嘉慷慨出谕,皆惧伏退。而抚军反愧而忌之,前缙绅不得请者,因乘机中之,平迁高州府同知。用嘉治赣五年,再摄府事,摄属县一,奉檄巡行他郡县三,菹醢之属无所扰于民。将行而军民诉制府请留者,连日不得休。
寻奉旨擢应天治中,丙寅夏之任。府尹故尊重,不亲狱讼钱谷,多委僚佐。治中又领江防钤辖,沿江屯营,职最剧。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如经画江东驿马,商民并赖者数十年,是其一也。尝奉檄盘盐,却盐商例金。司鼓铸局,不取羡,令铜费而工精,私铸者不禁自绝,而用嘉所铸钱久行不废焉。逆奄魏忠贤方横,大吏牒下为建祠,用嘉独持不可。
丁卯,晋刑部江西司员外郎。时先帝御极,诛忠贤,其党者分别定罪。张体乾、谷应选尝罗织刘铎以死,至是用嘉主其狱,据律论大辟,谳状出,海内称快。
都察院易应昌以忤旨得罪,司谳者普受重谴。用嘉案呈,不抗不阿,卒荷宽典。
甲戌计吏举异等,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察所属孔子庙,废者建之,圮者修之,备祭器,习礼乐,董师儒,以教化诸生,彬彬兴文教,而诸兴作费又皆捐俸禄以倡僚属,多方措置,不以取诸民。期年之间,文事武备,粲然可观矣。
甲申闻变,痛愤甚,谓家人曰:“吾不能面颜人世矣。”言讫而瞑。
用嘉天性仁厚,约于自奉而厚人。当理刑赣州时,有通判伍君到官,未几,卒,贫不能殓,用嘉经纪其丧而归之。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节选自《明史·申用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B.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C.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D.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史,和“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
B.丙寅,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三年称“丙寅年”。
C.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也就是指全国。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现在,一般认为大西洋以东太平洋以西算是“海内”。
D.卒,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申用嘉刻苦治学,很有自信。学习经史百家,诵读、抄写,历经寒冬酷暑,从不间断;他曾自许将来会在朝廷为官做有益的大事。
B.申用嘉处事果断,招来忌恨。士兵聚众哗变,他慷慨激昂发出命令,哗变士兵都惊惧后退;抚军反而因羞愧而忌恨申用嘉。
C.申用嘉政务繁重,深得信任。他任应天府尹,管辖江防事务;上级官员了解信任他,委以更多的事务,如让其筹划江东驿站车马。
D.申用嘉重视教化,治民有方。维修重建孔子庙,备办祭器,演习礼乐,任用儒师;教化百姓,文教兴起,百姓文雅有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尤留心明刑之学,以为民命之死生、国祚隆替所关。
(2)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15.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 ”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⑵唐朝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被千古传诵,宋代诗 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表达的意思与之相似。
⑶苏轼《水调歌头》中寄托对彼此的衷心祝福的千古名句是“ , ”。
第Ⅱ卷 阅读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关于《诗经》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________,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
周振甫先生有不少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且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审,他一生勤苦校书,________,在典籍译注上也有较大成就。(    )。《〈诗经〉译注》是他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此书200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
《〈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周振甫先生逐一介绍了每一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而且,书中每首诗下面都有题解,阐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诗旨,并给出了鉴赏和翻译。细读可以发现,其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还________地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附有原文,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周振甫先生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________。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树一帜 水乳交融
B.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树一帜 融会贯通
C.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出心裁 融会贯通
D.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出心裁 水乳交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B.学界广泛赞誉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C.《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因他译著,为学界广泛赞誉
D.他因译著《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B.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C.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这本书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D.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20.你的朋友要驾车从宣城到无为,但他根本不清楚路线。现在请你从上图中选择必要的信息加以组合,给他发一条简洁的手机短信,告诉他最佳的行驶路线。(不超过65个字)(5分)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6分)
山和海,一个坚实,一个柔软,一个气定神闲,一个波涛汹涌,它们都是博大精深的教科书。
材料:
现实 阴影 小草 理想 阳光 大树
实在 虚幻 天上 地下 高大 矮小
翠色盎然 远在天边 驱散阴霾
鲜绿娇弱 近在咫尺 带来阴凉
美化人间的天使 生活的必需品 人生腾飞的翅膀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C位,网络流行语,即核心位置的意思。2018年,“C位出道”成为微博热词。拍个照,能处在“C位”也会津津乐道。
今年春晚,开心麻花团队作品《占位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小品讲述了小学开学时几位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占“C位”的故事。在家长们看来,座位好意味着听讲的效率高,学习好的概率更大。孩子坐的位置好,家长就安心;孩子坐的位子不好,家长就忧虑。
人们对“C位”渴求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心态?对于这种现象你又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绝对。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B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D项,“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错误。从原文第四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是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C(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逐层深入地论述”错误。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说“逐层深入”。)
3.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着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
4.B(“新三年计划”是中国厕所革命在2018年到2020年三年间的行动计划,而非已经实施了的策略,目前也看不到成效。)
5.C(A项,“把重点转移到农村”理解不准确,应该是景区、城市、农村并重。B项,“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少年份是下降的。D项,“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于文无据。)
6.相同点: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1分),厕所数量不足(1分)的问题。
不同点:①中国厕所革命存在着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②印度厕所革命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认识亟待转变(答“家庭厕所还难以普及”也可)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答“厕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也可)的问题。(4分,分号前后各2分)(根据材料四第一段“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可以知道中印两国厕所革命面临问题的相同点是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厕所数量不足的问题。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根据材料四,特别是“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及“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等句子,可以知道印度厕所革命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认识亟待转变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的问题。)
7.C(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深感失落的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8.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9.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10.C(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郡狱官”是官职,不应分开,排除B、D两项。再看A、C两项,“厚遇之罢官”中“之”是代词,作“厚遇”的宾语,所以应该是“厚遇之/罢官”,排除A项。)
11.D(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12.C(“他任应天府尹,管辖江防事务”错,原文说“寻奉旨擢应天治中,丙寅夏之任”。)
13.(1)特别留心法令等方面的学问,他认为国家法令与百姓的生死性命、国运的兴隆衰落息息相关。(得分点:尤,特别;命,生死性命;国祚,国运;隆替,兴隆衰落)
(2)上级官员知道申用嘉练达事务,那些本不是申用嘉掌管的事务,也交给申用嘉办理。(得分点:上官,上级官员;凡大事非其职掌者,定语后置,译为“那些本不是申用嘉掌管的事务”;更,也;属,交给)
参考译文:
申用嘉,字美中,号经峪。他是相国文定公申时行的小儿子。申用嘉为人恭敬、节俭、廉洁、仁义,勤于政务。
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申用嘉更加努力地学习经史百家,诵读、抄写,历经寒冬酷暑,从不间断。研究明朝的典故,曾说:“我将来定当会在朝为官做有益的大事,怎么可能只当个书生呢?”特别留心法令等方面的学问,他认为国家法令与百姓的生死性命、国运的兴隆衰落息息相关。
当时黔、蜀地区发生战事,朝廷发檄文征调赣州兵马,军队粮饷供应不上,士兵聚众哗变,抚军仓促行事没有对策,申用嘉慷慨激昂发出命令,哗变士兵都惊惧后退。抚军反而因羞愧而忌恨申用嘉,以前那些没有机会请谒的官员,也趁机中伤申用嘉,于是他被平调高州府同知。申用嘉治理赣州五年,其间两次代行府中政务,还代理所属一个县,接受使命巡行别的郡里的三个县,动用刑法之事从不扰攘百姓。申用嘉将离开赣州时,军士百姓到制府诉说请求挽留他,接连几天不断。
不久,他被朝廷提拔为应天治中,丙寅年夏天到任。府尹原本位高权重,不亲自处理案件钱粮之事,大多委派下属官员。治中又管辖江防事务,沿长江的屯营,事务最为繁剧。上级官员知道申用嘉练达事务,那些本不是申用嘉掌管的事务,也交给申用嘉办理。如经营筹划江东驿站车马,商户百姓依赖享用数十年,便是其中的一件。曾经接受官文被委任管理盐务,拒绝盐商按惯例给官员的钱。掌管鼓铸局,不取盈余,让工匠多铸铜,工艺追求精细,私自铸钱者不禁自绝,申用嘉所铸钱久行于世不废弃。奸党魏忠贤横行(天下),高官下文书要求给魏忠贤建造祠堂,只有申用嘉不赞同。
丁卯年,晋升刑部江西司员外郎。此前,先皇帝在位,诛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的党羽也分别定罪。张体乾、谷应选曾经罗织罪名害死刘铎,此时,申用嘉审理此案,依据法律判其死罪,判状传出,海内称快。
都察院易应昌因为违背皇帝旨意获罪,执法官普遍受到重罚。申用嘉呈上文案,不卑不亢,最终被宽大处理。
甲戌年间朝廷考核官吏,申用嘉被定为优异等次,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视察贵州管辖的孔子庙,废弃的重建,倒塌的维修,备办祭器,演习礼乐,监管儒师,教化百姓。文教兴起,百姓文雅有礼,而各种费用都是自己捐献俸禄,倡导下属捐献或多方筹措的,不向百姓索取。一年之后,文教武备,迅速发展,皆有可观之处。
甲申年间,申用嘉得知明朝灭亡的消息,很是悲痛愤恨,告诉家人说:“我没有脸面活在人世了。”说完闭目而亡。
申用嘉天性仁厚,约束自己的生活却能厚待别人。当他在赣州执掌刑法时,有位姓伍的通判到任,不久就死了,家庭贫穷没有能力殓葬,申用嘉为其筹办丧事,送回老家下葬。同乡沈应奎担任郡里的狱官,供职期间,申用嘉优厚地对待他。(沈应奎)被朝廷罢官,中途翻船。申用嘉给他的妻子儿女提供衣食,为沈应奎修墓。其他救济姻亲同族之事,不计其数。
14.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15.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16.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C(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语段中说的是关于注释、注解、翻译、解读《诗经》的作品很多,并没有“声势大,来势猛”之意,使用“恒河沙数”更合适。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语段中说的是周振甫十分热爱编审工作并沉浸其中,应用“乐此不疲”。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段中形容的是“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应用“独出心裁”。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段中说的是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应用“融会贯通”。)
18.A(括号前的内容提到了周振甫的译注成就,括号内的内容应是对这一成就的具体介绍。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补写的语句应该用“他”承接,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可知,补写语句的主语用“古籍”最合适,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后面的《〈诗经〉译注》,语句衔接更紧密。)
19.D(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句子形式上的主语是“他”,但从意思上看,“被收入”和“是……基本读本”的主语应为《〈诗经〉译注》这本书,主语被暗换,应在“还被收入”前添加主语;“表述”和“精致”不搭配,应将“精致”改为“精准”“精当”之类的词语。A项,“表述得简明而精致”没有修改;B项,“还被收入”前没有添加主语;C项,“他”改为“这本书”,主语暗换虽不存在,但“表述得简明而精致”依然没有修改。)
20.向北直行至古泉镇左转向西,经西河镇、马仁奇峰,一直往西至牧家山右转折向西北方向,过钟鸣枢纽,穿过铜陵长江大桥,直至无为。(语言简明、连贯、准确)
21.现实和理想,一个实在,一个虚幻,一个近在咫尺,一个远在天边,它们都是人生腾飞的翅膀。
阳光和阴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驱散阴霾,一个带来阴凉,它们都是生活的必需品。
大树和小草,一个高大,一个矮小,一个翠色盎然,一个鲜绿娇弱,它们都是美化人间的天使。
(选择两个有关联又可比较的事物写成一句话,有关联就是有共同点,可比较就是有区别。注意句式一致。)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