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凯里学院附中历史考试卷(1)(开卷 70分)
班级 姓名
注意:试卷请保存好,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到答题卡里)
1. 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2. 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A.筒车 B.铁农具 C.都江堰水利工程 D.牛耕图
3.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是
A.《韩非子》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论语》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其距离2012年有多少年?
A. 2230年 B. 2231年 C. 2232年 D. 2233年
5. 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A.台湾 B.东北 C.西藏 D.新疆
6.下列王朝中与秦相似的是
A. 汉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7.小菲同学准备写一篇有关“大唐盛世”的历史小论文,下列素才不符合要求的是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开凿大运河 D. 玄奘西游
8.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 汉武帝 B. 秦孝公 C.北魏孝文帝 D.汉光武帝
9. 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西汉和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形成,其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
①重用人才 ② 减轻人民负担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重视教育
A. ① ② ③ ④ B. ①③ C. ①③ ④ D. ① ②③
11. 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进程中,立法巩固了革命成果。下列法律文献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
C.《法典》——拿破仑帝国 D. 《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
12.若把新航路的开辟、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这个单元主题的是
A.走进近代社会 B. 揭开殖民序幕 C.构建文化殿堂 D.推进工业革命
13.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在他之前,已有6位美国总统访问过新中国。其中,第一位访问新中国并开启中美交往历程的是
A.罗斯福 B.艾森豪威尔 C.肯尼迪 D.尼克松
14. 下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签订 ②三国同盟形成③萨拉热窝事件发生 ④华盛顿会议召开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④②
15.下列哪些国际会议损害了中国的的主权?
①巴黎和会 ②华盛顿会议 ③雅尔塔会议 ④万隆会议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③ ④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C.《凡尔赛和约》 D《五国海军条约》
17.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来看,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是它们都
A.开辟了殖民掠夺道路 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D.引起了世界工人运动
18. 小红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做了以下读书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法西斯逆流在欧洲、亚洲泛滥
C.1930年,美国经济逐渐复苏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
19.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新应用”是指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法西斯主义 D.继续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1957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改革中小学课程;六十年代开始产学研相结合。……日本还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B.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电器生产
C.得到美国大力扶持 D.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5分)
图一 秦朝宫殿用砖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 图二 图三
登成熟,道毋饥人”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1)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 )
(2)秦始皇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 )
(3)秦朝在各地推行不同种类的货币,以利于经济的发展。 ( )
(4)秦朝丞相、太尉和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 )
(5)以上图片反映了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 )
22.依照中国主要朝代更迭顺序,填写以下空格。(每空1分,共5分)
秦--- ① 三国 ---两晋--- ② ---隋--- ③
五代十国--- ④ ---元--- 明 --- 清---民国
① ② ③ (都城 ) ④
三、材料分析题 (20分)
23.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
请回答:( 10分)
(1)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名称。(2分)
(2)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元朝政府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4)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你列举其中一条。(2分)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见右图(两大军事集团形式图)
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 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都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一一罗斯福“一个遗奥万年的日子”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质损失超过40000 亿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请分别写出A 、B 两个军事集团的名称。(2分)
图中外圈联系的A_________________ 图中三角线联系的B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一战中被誉为 “绞肉机”的战役和二战中最具转折性的战役;(2分)
( 3 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遗臭万年的日子”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1分)加速日本法西斯败亡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4)材料三告诉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2 分)(答出两条即可)
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D B C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A C B C A D
二、简答题 (共10分)
21. (1)○(2)√(3)×(4)○(5)√ (每个一份,共5分)
22. ① 汉朝 ②南北朝 ③ 唐朝 (都城:长安) ④ 宋朝 (每空1分共5分)
三、材料分析题
23. (1)秦朝。(l 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3)行省制度。(l 分)
(4)改革行政机构,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明成祖削藩;迁都北京等。(1分)(答出任意一条即可得分)军机处。(l分)
24.(1)A三国协约;(1分) B三国同盟(1分)
(2)凡尔登战役;(1分)斯大林格勒战役(1分)
(3)珍珠港事件(或日本偷袭珍珠港)(1分)。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1分)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打击了日本关东军;(1分)
亚洲各国人民有力的抗击. (1分)
(4)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2分)(每写出一条即可得1分,两条满分)
历史考试答题纸
班级 姓名 考号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简答题
21.(1) (2) (3) (4) (5)
22. ① ② ③ (都城 ) ④
三、材料分析题
23. (1) 。(1分)
(2) 。(1分)
(3) 。(1分)
(4)a (写出一条即可得1分)
b ( 1分)
24.(1)A ;(1分) B (1分)
(2) ;(1份) (1分)
(3)a (1分)。
b ;
(3分
(4)
(2分)
两大军事集团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