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建立________,定都________(今南京),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时迁都________。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____________。
2.措施
(1)在中央:①废除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省,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__,皇帝直接掌握__________。
(2)在地方:①取消________省,设立“________”,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________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________,后来明成祖成立________,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__________强化的一种表现。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________,又互相________,各自直接向________负责。
4.作用:使皇权__________,__________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目的:加强__________。
2.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__________。
3.形式:严格规定,由________部分组成,称为“________”。
4.危害: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________,被录取后成为皇帝__________________。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于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手工业: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________最为著名)。
3.商业:________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________、________。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__;发达的________业;________应用于航海。
2.目的:宣扬明朝__________(主要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____________。
3.概况:________—________年,郑和____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意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____________,不仅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________和友好________,而且开创了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间的亚非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________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背景:元末明初,____________危害严重。
2.概况:16世纪中期,____________奉命抗倭,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________地区的倭患;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剿灭倭寇,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解除。
3.性质:是反抗__________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____________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____________》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________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________
《天工开物》
涵盖了当时中国________和________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光启
《____________》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作者关于____________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巨著
建筑
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________贵族南扰起止点: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
北京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修建,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________、最________的皇家建筑群
文学
小说
________《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________《水浒传》
元末明初
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________《西游记》
明代中期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戏剧
汤显祖
《______》
明朝后期
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明朝灭亡原因
1.政治上:政治日益腐败,__________。
2.经济上:__________严重,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腐败,________苛重。
(2)直接原因:________北部连年________(天灾)。
2.李自成起义的经过
(1)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
(2)在________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_。
(3)________年,攻占北京,明朝末帝________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满洲兴起:________年,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________,国号________。史称________;1635年,____________改族名为________,次年,改国号为________。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明军将领________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政治上:加强__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________。
2.思想文化上:推崇________学说,继承__________________。
二、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________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经过:________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________。
(3)意义: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概况: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________年,清朝设置________,隶属福建省。________年台湾正式__________,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____________,台湾的____________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三、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1)________帝赐予五世达赖“____________”封号;
(2)________帝赐予五世班禅“__________________”封号;
(3)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1)1727年(________帝),清朝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2)1751年,在西藏设立________,授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管理政教事务。
3.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章程》________条:1793年颁布,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明确____________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________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________、________等事务。
4.实行____________制: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____________。
5.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___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__________嫁给赤德祖赞。
(2)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__________管理西藏。
(3)清朝:册封__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____________等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四、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西北)
1.________皇帝三次亲征,平定__________叛乱(蒙古族)。
2.________帝平定回部____________叛乱(维吾尔族);并设置__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土尔扈特部回归:________年,西迁的________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__________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________,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4.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汉武帝派________两通西域,使得此后________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__________,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2)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_,武则天设____________管理西域。
(3)元朝:设置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4)清朝:________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__________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__________的叛乱;设置__________,管辖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五、雅克萨之战(东北)
1.背景:________世纪中期,__________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________和________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________一再要求俄军撤出__________,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__________。
2.经过:________年和________年,________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________的俄军。
3.结果:________年,中俄双方代表在________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____________》。
六、清朝的疆域
西跨________,西北至________________,北接______________,西南达__________________,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________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南至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
2.表现:____________不断扩大;兴修________;________产量提高;__________种植面积扩大。
3.影响: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对手工业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传统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__。
2.商业:各级__________的繁荣;________、________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__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________。
2.表现:________末年,人口达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推动________发展,导致________问题,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方面——设立军机处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削弱了皇权。
2.设立:________年间。
3.职能:辅助________处理政务。
4.作用:强化了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__________。
二、思想文化方面
1.大兴文字狱
(1)目的:强化思想、文化________。
(2)________: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严重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秦始皇______________;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______________”;明朝:__________;清朝:大兴__________。
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________,收缴并________。
三、外交方面——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天朝__________,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担心国家__________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__________”,严厉限制__________。
(2)乾隆时期(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__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________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________作用。
(2)消极:中国逐渐__________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地位:清代小说中____________最高、影响最深远。
2.作者:前80回,作者________,后来经________续写了后40回。
3.问世:在________晚期时排印面世。
4.内容:以贵族青年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揭露了统治阶级的______________,揭示了封建社会__________的历史命运。
5.价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____________。
二、昆剧与京剧艺术
1.清代戏剧创作的特点:紧密联系__________,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
2.昆曲
(1)明朝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2)清朝前期达到顶峰,代表作有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
(3)清朝中期以后,因循守旧,逐渐走向________。
3.京剧
1790年,乾隆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__________”。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参考答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1368 朱元璋 明朝 应天府 明太祖 明成祖 北京
二、1.强化皇权
2.(1)①丞相 中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②兵部 军事大权 (2)①行中书 三司 ②诸子
(3)锦衣卫 东厂 君主专制
3.统属 牵制 皇帝
4.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
三、1.思想控制
2.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随意发挥
3.八个 八股文
4.思想 旨意的顺从者
四、1.美洲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2.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
3.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1.国力雄厚 造船 指南针
2.国威 友好往来
3.1405 1433 7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4.空前壮举 亚非 了解 往来 西太平洋 印度洋 海上交通线 航海
二、1.倭患
2.戚继光 戚家军 戚家军 台州 浙东 东南沿海的倭患
3.外来侵略
4.反侵略 民族
三、葡萄牙殖民者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本草纲目 药物 宋应星 农业 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 农学 农业科学 蒙古 鸭绿江边 嘉峪关 元大都 宏大 辉煌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牡丹亭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1.朝政混乱
2.土地兼并
二、1.(1)赋税 (2)陕西 大旱
2.(1)均田免赋 (2)西安 大顺 (3)1644 崇祯
三、1.1616 努尔哈赤 政权 大金 后金 皇太极 满洲 清
2.吴三桂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1.中央集权 大一统
2.儒家 历代文化传统
二、1.(1)荷兰 (2)1662 台湾 (3)民族英雄
2.(1)1684 台湾府 1885 建省 (2)东南海防 社会经济
三、1.(1)顺治 达赖喇嘛 (2)康熙 班禅额尔德尼
(3)中央政府
2.雍正 驻藏大臣 (2)噶厦 达赖喇嘛 驻藏大臣
3.钦定藏内善后 29 驻藏大臣 政教 军事 外交
4.金瓶掣签 金瓶掣签
5.(1)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 (2)宣政院 (3)达赖 班禅
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
四、1.康熙 噶尔丹
2.乾隆 大、小和卓 伊犁将军
3.1771 蒙古 渥巴锡 新疆
4.(1)张骞 新疆 西域都护 (2)东、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3)北庭都元帅府 (4)康熙 噶尔丹
大、小和卓 伊犁将军 巴勒喀什池
五、1.17 沙皇俄国 雅克萨 尼布楚 清政府 中国领土 扩大侵略
2.1685 1686 康熙帝 雅克萨
3.1689 尼布楚 尼布楚条约
六、葱岭 巴勒喀什池 西伯利亚 喜马拉雅山脉 库页
台湾 钓鱼岛 赤尾屿 南海诸岛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1.垦荒
2.耕地面积 水利 粮食 经济作物
3.稳定和繁荣 城镇商品经济
二、1.手工业工场
2.商业市场 晋商 徽商
三、1.社会经济 安定
2.乾隆
3.经济 人口 持续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1.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
3.皇帝
4.君主专制 顶点
二、1.(1)专制 (2)影响 思想言论 思想 学术 发展
进步 (3)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2.尊孔读经 禁书 销毁
三、1.(1)物产丰富 (2)领土主权
2.(1)禁海令 海上贸易 (2)广州 广州十三行
3.(1)侵略 自卫 (2)落伍于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1.艺术成就
2.曹雪芹 高鹗
3.乾隆
4.贾宝玉 林黛玉 社会现实 尖锐矛盾 奢靡与丑陋 走向衰亡
5.文学名著
二、1.社会现实
2.(1)汤显祖 牡丹亭 (2)洪昇 长生殿 孔尚任 桃花扇 (3)衰落
3.皮黄戏 京戏 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