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三语文5月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二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①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②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③。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释】①三山:指福州。②楚狂:指春秋时楚国狂人接舆。接舆曾在孔子面前唱歌,嘲笑他政治上到处碰壁。③“门外”二句: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子年辛弃疾以福建提点刑狱被召,由福州赴临安,在新知好友为他饯行的宴会上作此词。
B.
词的开头,将《长恨歌》和《短歌行》化入诗句,向友人倾吐爱情的失落和渴求知己之情。
C.
词的上阕,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以及洁身自好、勤修美德、不随世俗俯仰的决心。
D.
词的下阕,前三句表露出用世与遁世的矛盾,接着谴责了是非不分,轻重颠倒的病态社会。
16.
辛弃疾的词善于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请结合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富贵非吾事”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无意富贵绝不妥协的态度。
②“归与白鸥盟”化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此心吾与白鸥盟”。表现了词人清高自首的态度,以及厌弃官场,向往归隐的意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词的开头,将《长恨歌》和《短歌行》化入诗句,向友人倾吐爱情的失落和渴求知己之情”错误。上片一开头,是以悲歌长吟的语调,说明自己有宣泄不完的重重怨恨;只能长话短说,把它剪裁成这首小歌词。并非化用《长恨歌》与《短歌行》。也并非抒发爱情的失落与渴求知己的心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效果,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最后两句“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意思是: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引用两个典故。
“富贵非吾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归与白鸥盟”,化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此心吾与白鸥盟”的诗句,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瑰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释】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邓牧、谢朝等友人的。
15.
下列对本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寒气弥漫的残冬景象,只有初生的芦苇还透露着浅浅的春意。
B.
“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之际,返回家乡。
C.
“认云中烟树”一句,化用谢眺名句“云中辩江树”,“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
D.
“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其实包含了作者极深的意思,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
16.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请简要概括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B
16.
思念友人;伤己伤时;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写词人想趁着……之际,返回家乡”错,夜里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写出了作者因光阴消逝、与友人仍悬于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感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萋萋望极王孙草”,写对友人的思念;
“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意思是,可叹岁月如同流水,夜来潮汐退去,月亮斜挂西天。作者感慨光阴易逝,伤己伤时。
“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意思是,归飞的大雁追逐潮水而去,可笑我心已倦游,仍然身在天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东风,你可是要先吹到垂杨身上,然后再吹到梅花身上吗?“东风”隐喻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持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蒙元新朝统治的讥刺。
2021届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齐天乐
蝉
王沂孙①
一襟余恨宫魂断②,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③。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④。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⑤,柳丝千万缕。
【注】①王沂孙:南宋末年著名词人,亲历南宋覆国之变。②《古今注》上说,齐国王后怀恨而死,魂魄化为蝉,飞到皇宫庭院的树上,不断哀鸣。③“瑶佩”喻指蝉,“玉筝”喻指蝉声。④汉武帝铸造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曹魏时,金铜仙人被移走,再不能存接露水,流下沉重泪水。⑤熏风:和风,特指夏天的南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词人借用典故,写蝉年复一年,在树上哀鸣,确立感伤基调。
B.蝉刚刚离开了寒冷的枝头,又飞到了暗叶之下,反复诉说着离愁别恨。
C.金铜仙人的典故,将世事巨变的沧桑寄予其中,在结构上与上片呼应。
D.枯蝉难敌秋寒,独唱清商,“顿成凄楚”句以设问方式,突出蝉声悲切。
16.有人评价这是一首咏蝉词,别有政治寄托,饱含“黍离”之感。请结合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5.(3分)D(设问手法有误。)
16.(6分)①最后两句景象光明。(2分)②“谩想”指空想,蝉的美好年华不再回来了。(2分)③实际以“熏风”“柳丝”代指两宋盛世,表达了盛时不再的悲哀和亡国之痛,确有“黍离”之感。(2分)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21届辽宁省朝阳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鸿沟
吕蒙正①
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
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
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过鸿沟
王禹偁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②。
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③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注]①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②“侯公”二句,事见《史记》:汉王二年,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汉王四年,“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缓颊,比喻替人说情,或婉言解劝。太公,刘邦的父亲。③垓下,刘邦重围项羽的地方。
15.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诗的首联,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鸿沟所见景象,展现出一幅萧瑟、荒凉的图景;颔联承接首联,议论抒怀,点明主旨。
B.
王诗的首联、颔联用典,引用项羽和刘邦的相关历史事件,含蓄表达了诗人想要把握良机,像刘邦一样建功立业的意旨。
C.
吕诗以苍凉阔大的山川景色衬托高亢入云的抒怀感慨,显示诗人远大的胸襟,呈现出宋王朝开国之初的雄壮气魄。
D.
两诗颈联都是写景,前者突出山野空旷、日色渐曛的寥廓苍茫之景;后者突出雨打危桥、风吹败叶的萧瑟凄凉之景。
16.
两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情感内涵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表现手法: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言有尽意无穷。情感内涵:吕诗尾联写身倚征鞍追思往事,表达对结束割据战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王诗尾联写作者半天垂鞭追思往事,抒发对楚王项羽未曾把握战机而致深陷垓下之围,最终全军覆没,一世基业灰飞烟灭的历史往事的感伤。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简卿归天台①
刘过
枚数人才难倒指,有如公者又东归。
班行②失士国轻重,道路不言心是非。
载酒③青山随处饮,谈诗玉麈④为谁挥?
归期趁得东风早,莫放梅花一片飞。
[注]①王简卿:南宋诗人刘过的少年之交,此诗为王简卿罢官东归时,诗人为其送别而作。②班行:班列,朝廷内文武官员上朝时的行列。③载酒:化用毕卓“酒船”的典故,语出《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④玉麈:指玉柄拂麈,又称麈尾,古代名士清谈时常执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倒指,指屈指点数,首联一针见血地抨击当朝者,也从侧面赞扬了王简卿是难得的人才。
B.
颔联写朝廷不能任用人才,人们只能道路相见,以目示意,显得深刻而沉痛,尖锐而愤懑。
C.
颈联陡转笔锋,化用典故,实写友人诗酒隐逸的生活,反映出友人清高雅洁的品格。
D.
本诗名为送别,实则借送友人抒写自己对国势江河日下的愤懑,思想性、时代性强烈。
16.
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答案】15.
C
16.
①对友人归乡的劝慰之情。尾联上句写诗人让朋友趁早远离京城,早日享取归乡清隐的乐趣,这是对友人罢官东归的劝慰。②对友人继续保持节操的勉励之情。尾联下句写诗人劝朋友不要放过欣赏早春第一片梅花飞落的情韵,从而以梅花的高洁勉励友人罢归后要继续保持高尚的爱国节操。
2021届东北三省三校《辽宁省专考》高考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①,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胥。②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B.
“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C.
尾联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裙腰”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
D.
本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16.
《唐诗笺注》说:“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诗人看到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涛声传入庙中,声音响亮,伍员本身的遭际,更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结合,写出春色的壮丽。②极目远望,似乎看到苏小小的家隐藏在杨柳春色中,写出了春色之深,风光旖旎。③颔联抓住了“涛声”和“柳色”这两个意象的特点,雄浑悲壮与风光旖旎相得益彰,丰富了杭州的景象,展现了不同的意蕴。
2021届辽宁省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省2021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S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一)
杜甫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②文翁再剖符③。
但使闾阎④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
鱼知丙穴⑤由来美,酒忆郫筒⑥不用酤。
五马⑦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⑧。
【注】①此诗作于广德二年,杜甫自阆州赴成都途中,此时当为严郑公第二次担任剑南节度使。严郑公,即严武,宝应元年,严武由剑南节度使入朝被封为郑国公。②直为,只为。③文翁,汉代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仁爱好教化。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属为之,剖之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征信。④闾阎,里巷,泛指民间。⑤丙穴,左思《蜀都赋》:“嘉鱼出于丙穴。”⑥郫筒,盛酒之器,亦酒名。⑦五马,太守为驷马,朝臣出使为太守,增一马,为五马。⑧潜夫,诗人自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先说将赴成都之事,对句则运用文翁之典故来表情达意。
B.
诗歌颔联紧扣上联中的“剖符”展开,描绘出一幅仁爱教化之图景。
C.
诗歌颈联化用左思文句。“知”“忆”二字追忆往年与友人之乐事。
D.
诗歌尾联叙写友人曾骑马拜访诗人,表达诗人欲隐逸之志向。
1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①为严武再度成为剑南节度使的喜悦与恭贺之情;
②对能在严武治下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期待与渴望之情;
③想象以美酒嘉鱼与严武同乐的情景,表达与严武相交深厚的友情;
④对严武赏识自己的感激与打算以教化百姓回报严武的感恩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达诗人欲隐逸之志向”错误,诗人虽然自称“潜夫”,但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友人严郑公既然担任剑南节度使,那么自己也要与友人一道为蜀中百姓效力,并非表达“隐逸”志向。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一句,说自己这回再到成都,就是为了严郑公再度成为剑南节度使,表达诗人对严郑公再掌权的喜悦与恭贺之情。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前句写只要百姓能得到礼乐教化,我怎么敢推辞自己成都的房屋已经荒芜了呢?这句话表达诗人因友人再回成都而再度兴起教化百姓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尽管诗人说的很谦虚,实际上这是他真正的理想抱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能够在严郑公的治下一展抱负的期望与喜悦。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这两句,想象自己以嘉鱼美酒款待严郑公的情景,可见二人友情深厚。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是写一年前严郑公曾多次前来探望自己,自己也读过严郑公送来的想要相见的书信,表达出诗人对严郑公赏识自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