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姜夔要及其作品。
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岀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三、作者介绍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四、题目解说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篇幅都比较长。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六、全文分析
1.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表达作用。
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黃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词中通过对战后的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
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贏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八、写作特点
①今昔对比。
这首词上片绘景,下片抒情。将今日经过了战火洗劫后荒凉的扬州与杜牧笔下那个繁华风雅的扬州相比照,凸显今日扬州之凄凉,让人同词人一样生出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家国之痛。曾经的扬州“春风十里”,今日只见“荠麦青青”;曾经的扬州“青楼梦好”,如今沦为一座空城;曾经二十四桥玉人月下吹箫,现只有“冷月无声”。词人将一腔叹惋、一腔悲凉之情展露无遗,令人久久难忘。
②化用诗句。
这首词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这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又点出杜牧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九、补充资料
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将扬州城眼前的荒凉与往日的繁华作对比,寄托了词人的哀思。词人抚今追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峨的丰碑,_____________;唐诗宋词又是一顶璀璨的王冠,_____________。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_____________;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_____________;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_____________;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_____________,也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①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
②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
③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④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低吟浅唱
⑤缀满了智慧的奇珍异宝
⑥也有床前明月的故乡情
A.①⑥②⑤④③
B.②⑤③⑥①④
C.③⑤①④⑥②
D.⑥④⑤②③①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胡人的兵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代指金兵。
B.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甫诗《赠别》(其一)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
C.淮左,淮水东面。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故称。
D.“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
3.对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雪初霁
霁:天由雪转晴
B.因自度此曲
度:吟诵
C.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D.解鞍少驻初程
少驻:短暂停留
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
批阅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各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由“璀璨的王冠”与“缀满”“奇珍异宝”对应,可确定⑤的位置。“豪放”与“婉约”相对应,可确定①的位置。也可根据文段中重要的动词、关联词等,揣摩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由“能”和“也能”,可确定①④的位置。由此即可判断出答案。
2.答案:D
解析:“‘黍离之悲’,借指对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错,应为“‘黍离之悲’,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3.答案:B
解析:度:谱写,作曲。
4.答案:示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叫忧民情结;读陆游、龚自珍;你明白了什么叫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根据画线句的特点,应仿照“读……,你懂得(明白)了什么叫……”的句式进行续写。所选的诗人应是自己熟悉的,“懂得(明白)了”后面的内容要符合诗人的诗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