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茶馆(节选)》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8.1《 茶馆(节选)》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17: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8.1
茶馆(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人物的语言,读懂言外之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老舍,了解话剧的相关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剧情,分析众多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和理解本话剧体现的历史感。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老舍茶馆是中外游客到访北京的一个重要景点,自1988年开业至今接待了近47位外国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而这个茶馆闻名遐迩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他的不朽之作——《茶馆》。
二、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一批老艺术家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做出贡献。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三、作者介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四、题目解说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在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它是剧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矛盾冲突一——常四爷与二德子的矛盾冲突。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第二部分:矛盾冲突二——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预示着大革命即将爆发。
第三部分:矛盾冲突三——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表示担忧。这一部分其实是写洋货冲击与清政府无能之间的矛盾。
第四部分:矛盾冲突四——黄胖子调解鴿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这揭示了穷人与富人在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情感对立。
第五部分:矛盾冲突五——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谦卑求情。这其实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之间的矛盾。
第六部分:矛盾冲突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想要实业救国。这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富有正义感的民众之间的矛盾。
第七部分:矛盾冲突七——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这揭示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民众对维新变革或不了解、或反对的社会现实。
六、全文分析
1.课文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
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清末戊戌政变失败后的社会面貌。
从茶馆内张贴的“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看出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这部话剧都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20多个。不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一闪而过的人物不论他们的台词有多少,或只有动作没有台词,都体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吃了亏,受了气,还乐呵呵的、热呼呼地奉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他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被捕时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乡妇两碗面。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
秦仲义是在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本文中他和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质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这个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的人物,胸怀理想,要傲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
3.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多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考舍谎道: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4.《茶馆(节选)》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写了哪些主要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主要事件(见“文章结构”)
②社会现实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地痞横行,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穷人卖儿卖女,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等。
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丧志,无聊麻木——大清国的确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5.课文中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刘麻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作者刻画这些人物有什么意义?
①王利发: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
裕泰茶馆的掌柜,年富力强,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王利发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典型。他用尽心思维持茶馆的经营,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活。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
②常四爷:爱国旗人的形象。
他有“铁杆庄稼”,能吃官家钱粮,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
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洋货冲击充满忧虑,感叹“大清国要完”;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送给一对乡妇母女两碗面。
这一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③秦仲义:家道殷实,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凿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
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面对乡妇母女,他对王利发说:“轰出去!”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这一形象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④松二爷:胆小而懒散的旗人。
心眼好,胆小怕事。二德子找碴儿,他好言相劝,但无效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为朋友出头游手好闲,懒散而无能。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他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⑤刘麻子: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从中牟取暴利。
面在穷人跟前卖弄本事,一面在权贵跟前奴颜婢膝。
这是一个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6.《茶馆(节选)》独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在小范围之内的。整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组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②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几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有的人物在茶馆中闪而过。比如松二爷的出场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就是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流中表现着自己。
③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些人物渐次登场,共有多达八个故事片段。这些故事之间有的存在关联,比如康六卖女与庞总管买妻;而有的则没有什么关联,比如刘麻子卖表、秦仲义涨房租、茶客议论谭嗣同等故事之间就没有直接的关联。
7.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
①《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
《荼馆(节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贯穿整体的冲突,一幕之中众多独立的事件构成各自的戏剧冲突,众多各自独立的零碎的冲突合在一起使戏剧的每一幕都充满了高潮,也构成了全剧最大的冲突—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②主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之中。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常四爷、王利发等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二德子、王麻子、黄胖子、宋思子等地痞流氓和封建势力的鹰犬各有各的蝇营狗苟。
作者通过对这种与人们认知期望相悖的社会现实的展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
七、中心思想
《茶馆(节选)》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
八、写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结构。
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经典的语言特色。
九、补充资料
《茶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十、总结全文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布置作业
思考: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否应当走进中学校园?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戏剧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是剧本中驱动故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戏剧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对话、独白和旁白,它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是表达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
D.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2.下列对《茶馆(节选)》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项是(
)
A.《茶馆(节选)》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B.在这一幕中,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透过他可以看到慈禧血腥镇压维新运动;一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做老婆,还要操办喜事,如此荒唐腐朽,无异于自掘坟墓。
C.王利发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在与茶客的交往中,他表现出胆小、自私而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的性格特点。“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表现出王利发在经营中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
D.《茶馆》采用“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贯串首尾的人物和故事,剧中人物众多,但他们之间没有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也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茶馆对男子而言,是一个可以敞开心胸、无________的地方。他们或________,闲谈叙旧,摆龙门阵,或搓麻将,打长牌,消磨时日。如果热了,他们就解开衣衫,赤膊上阵;如需理发,亦不忌讳头发会落在自己或他人的茶碗里,________呼来剃头匠便是;想擦皮鞋时,一________脚,便有机灵的人前来效劳。
A.顾忌
三三两两
径自

B.拘束
三五成群
径直

C.约束
七手八脚
率直

D.忧虑
人山人海
径直

4.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5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戏剧语言还包括舞台说明。
2.答案:D
解析:“没有贯串首尾的人物”错误,王利发作为茶馆的老板,就贯串了这部剧的首尾。
3.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第一处用“忧虑”不合语境,据此排除D项。第二处用“七手八脚”不合语境,据此排除C项。第三处用“径直”比“径自”更加直接,更符合语境。第四处,“伸”表示(肢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展开;“抬”指往上托,举。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用“伸”更恰当,据此排除A项。故选B项。
4.答案: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解析:由材料“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可知,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由材料“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可知,这种现象80后、90后最普遍;由材料“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可知,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综合以上几点可概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