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智取生辰纲 课件(幻灯片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智取生辰纲 课件(幻灯片18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1 09: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取生辰纲
课题21
第六单元
1
2
知能优化测验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综合技能提升
3
5
4
6
A B
7
答 案 呈 现
1. 【2020?阜阳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 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
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小校去监房里睡。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弟兄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泪下。”
(1)文段选自名著《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__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
(2)“潸然泪下”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原著内容,回答问题。
①宋江说“得他气力来”与小说前文哪处情节相呼应?
②宋江待李逵“如骨肉一般”,但是在小说结尾,宋江却毒死了李逵,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
眼泪流下来
李逵劫法场救宋江时出力最多。
宋江怕李逵造反,坏了梁山泊的忠义之名。
2. 【原创题】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以“阅读者?走进《水浒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的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示例一:我赞同正方观点。因为林冲经历了妻子被调戏、误入白虎堂、发配充军险被杀害等一系列事件,真正看清了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因此他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  
示例二:我赞同反方观点。林冲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并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但他在高俅攻打梁山泊被俘时,只是一心想找高俅报私仇,可以看出他的反抗、他的仇恨针对的不是腐败、黑暗的朝廷,而是让他家破人亡的高俅。从这点来看,林冲的反抗有局限性、不够彻底。因此他不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
(2)小范同学写了一段话,准备放在班级手抄报上,请你按
要求帮他修改一下。
【A】《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忠义”的悲歌。【B】小说通过对宋江等人梁山起义全过程,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①【A】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_____”改为“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
充满
反映
全过程
的叙写
3. 请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两段的横线处,第?段应填(  ),第?段应填(  )。
?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________。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更难得的是,________。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又大相径庭。
A. 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的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
B. 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8页第3-7题。
A
B
★4.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的?
【点拨】本题考查对线索的分析概括。文章从开头母亲为“我”送行时“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到后面叙述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再到后来“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以及“我”对家乡、对母亲的怀恋都点到了“糯米粑粑”。“糯米粑粑”是家乡众多食物当中的一种,它也是“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的代表;它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我”深深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本文是以“糯米粑粑”为线索来叙述的。
G 本文是以“糯米粑粑”为线索来叙述的。【条】 
5. 第?段中说“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请简要分析“我”变成“世界胃”的原因。
G ①“我”有和人交流的需要;②十七岁远行的经历拓宽了“我”的见识。【条】
6. 按要求分析下面的词语或句子。
(1)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
X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结构】。承接上文写“我”十七岁那年离家的经历,引出下文“我”对故乡的真切感受和理解【内容】。 
【点拨】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根据该句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前半句承接上文“我”十七岁那年离家的内容,后半句引出下文“我”对故乡心理和生理上真正的理解,所以这句话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变成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分析加点词语的好处)
X “居然”的表示出乎意料,竟然。粑粑竟然能变成多种美食【内容】,作者对此感到意外,但同时也有惊喜之情【主】。
?
?
【点拨】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居然”的字面意思是出乎意料,竟然。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指作者没有想到粑粑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能变成多种美食,表达了作者对此感到意外及惊喜之情。
7.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
G 顺叙。【条】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我”十七岁离家远行后的经历,以及从肠胃闹情绪到变成“世界胃”的过程,反映了经历对成长的作用。脉络一线贯之,层次分明。【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记叙顺序的分析。仔细阅读文本,从“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从这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我”从十七岁离家到后来参加工作的过程,反映了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