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文坛上有许多有满腹才华,但却不能施展雄心壮志的人,比如……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于山东济南,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渡江归南宋。从此他和那些渡江南归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人。
Ppt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辛弃疾《最高楼》
辛弃疾,字幼安,辛弃疾小时候有病吗?问度娘,度娘不言,但我们诵读其词,却发现成人之后的辛弃疾一直病着,始终没有痊愈,也不可能痊愈。
心病----
(板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请同学们也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一遍词作的题目和作者。
二、学习目标
三、解题
同学们,题为文眼,我们从这个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地点,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位于京口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也作北顾亭,取其不忘中原之意
怀古——追慕古代人和事
同学们: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一旦命题,词作的内容就十分明显了。所以我们在读文章时一定要关注题目,尤其是读古诗词,抓住题目可以快速的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板书题目)
四、初读
(一)请同学们自读词作2遍,注意读准字音。
(二)下面请1名同学诵读这首词,也请其他同学拿起笔注意听他读的字音有没有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
请同学们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讲义上。
(三)齐读全词。
(四)指出停顿易出问题之处——“封狼居胥”
如果学生读的对,让他谈为什么这样断;如果不对,让学生看课下注释,明白正确的停顿位置。
5、再读
(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把这首词看2遍,理解词句的意思。
PPT展示诵读要求:?把注释中出现的人物姓名、朝代、事件勾画出来。?把词作中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
(二)重点字词的理解。
先请学生质疑。若无疑问,老师提问。
【PPT】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
明确:风流:英雄业迹赢得:落得可堪:怎能忍受
望中犹记:望什么,记什么
(三)带着对词作的理解,齐读全词。
六、品读,
(一)品读上阕
1.【PPT】大声朗读上阕,找出上阕运用了哪些典故?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典故:“孙仲谋”“寄奴”(孙权:孤居江东,自强不息,抗曹拒刘,拓宇开疆,成就霸王基业。“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裕:虽出身贫寒,但两次出师北伐,皆获全胜。并以京口为基地,削乱平反,取代了东晋政权,一统南北江山。)
情感:①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中读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②从“无觅”“总被”“想当年”中读出词人对英雄不在的惋惜之感。(若学生未体会出,无法发言,老师让其先看课下注释①,再让学生将“总被”改为“已被”,自己读读这一句。让学生谈谈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慨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文“千古”一词,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隐含一种对比:江山永恒,人世无常。放眼历史长河,词人借此寄予了“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和无限惋惜之情,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抗金决心。
2.指导诵读
请同学们带着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英雄不在的惋惜之情诵读上阕。
【指导诵读】语调高、气势足、英雄业绩要重读,方可显示一种仰慕、崇敬之情。
语调低沉、节拍适当拖长,读出“无觅”“总被”的深沉叹惋和“想”的历史绵长感。
自由读——个体读——齐读
3.探究用典意图
作者在词中写这两人的事迹,用意何在?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仰慕情怀?惋惜他们的丰功伟绩都已被“雨打风吹去”成为过眼烟云吗?
【设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孙权、刘裕的地位——皆为国君。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只把杭州作汴州”。】
【明确】如此美好的江山,却无力抗强敌,表达作者对国无明君、世无明主的痛惜。(板书:世无明主或国无明君)
4.教师小结
上阕,66岁的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即景生情,由眼前特定的地点联想到历史上曾在此建功立业的两位英雄人物。借对他们的事迹的怀想,抒发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对世无明主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把作者的这种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英雄不在的惋惜之感以及对南宋王朝统治者偏安一隅的讽谏之情都溶进上阕中,自己有感情的品读一下,并尝试背诵。
齐背(老师也参与其中)——提问个体背
(二)品读下阕
1.【PPT】自由朗读下阕,说说下阕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喻指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典故一:刘义隆草率北伐。
用意:“赢得”——落得,表达词人惋惜、痛惜、嘲讽、悲愤之情。词人借批判刘义隆,讽刺韩侂胄当权草率北伐的举动,告诫统治者北伐不要草率。
请同学们拿起笔默写该句。
北伐不能草率,那是不是说北伐之事不是迫在眉睫,没那么急迫?
典故二:佛狸祠
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麻木,在敌人所建的行宫内祭祀祈福,早已忘记了佛狸祠是异族侵略的产物和象征。
诗人有没有忘记?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烽火扬州路”和“一片神鸦社鼓”两幅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教师范读这两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两幅画面。
用意:表达作者对人们安于异族统治、忘记国耻的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无心收复中原的不满。
自由读——个体读——教师指导诵读(第一句:“四十三年”读出时间的绵长感,“望中犹记”拖长节拍读出一种回忆。第二句:“一片”加一个叹号,范围之广令人痛彻心扉,重读“一片”。)——齐背这两句
典故三:廉颇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词作最后一句3遍,结合课下注释比较作者遭遇与廉颇的同与异,体会词人情感。
(明确)两人都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廉颇尚有人问,而辛弃疾呢?只是拿来作为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
“凭谁问”加一个问号。问号,表反问、有疑问。反问即表示无人来问,表达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疑问即表示词人希望有人给出回答,希望有人来问,由此可见辛弃疾此时,虽悲愤万分,但并未悲伤不已,还是渴望在人生的晚年,实现自己毕生的理想与抱负。所以词人运用廉颇的典故意在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表明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
学生再一次自由诵读这一句两遍,读出辛弃疾的愤懑与渴望。
2.背诵下阕。
齐背——提请一名学生背。
七、结合板书总结
同学们,辛弃疾的心病谁能来医治?只有英明的君主。辛弃疾是“用典”高手,但正因为典故的使用,给我们理解词作,走进此人内心世界出了个难题。但这节课同学们机智地运用了解读诗词的几把钥匙,如:题目、注释、典故、知人论世等,深刻地品味出了痛世无明主、恨国无良将、哀百姓麻木不仁、愤自己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下面咱们再一起背诵全词,感悟辛弃疾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宽广的胸怀,见识他的雄才大略。
八、背诵全词。
自由背——齐背——提问2名同学背(分别背诵上下片)
板书设计:
惋惜,向往-怀古—时无英雄
告诫,警示-伤时—主帅草率
忧虑,不满-伤世—百姓麻木
明志,悲愤-伤己—英雄不遇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辛弃疾戎马倥偬一生,从年轻到暮年,时光飞逝青春容颜不再,恢复中原之志却从未改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情感是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的,经过世事更迭,人事变迁之后,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揭示了辛弃疾怎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怀抱负呢?下面首先有请付超老师为大家解读《至潸然泪下的低沉犹怀抱琵琶的激昂》。百战沙场碎铁衣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恨,而是怀古之情。古,是指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叹弃疾》
一生欲弃疾。身也有疾,国也有疾。铁马秋风吹旌旗,放眼浓云低。
龙泉狂鸣雨后壁,看的卢越过清溪。何可润江南细雨,听吴侬软语。才知为国心痴。
拂拭朝簪待眼明
长相奇伟,身材高大魁梧,目光犀利,到老年还健壮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