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习题课的实践和思考

文档属性

名称 有效习题课的实践和思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3-30 23: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乐清市虹桥镇实验中学 赵章相
(11温州)18.如图为家庭手摇升降晾衣架结构图,当顺时针摇动手柄时,横梁上升。下列滑轮属于动滑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概念的辨析
一、近5年温州中考试题分析
(10.温州)
24、为了验证空气有质量,小明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一)取一支轻质、粗细均匀的直木条,用刻度尺确定其中点,
用细线将其悬挂,静止后直木条恰好保持水平平衡。
(二)将A、B两个质量相等的未充气的气球挂在直木条的
两端,静止后直木条恰好保持水平平衡(如图甲)。
(三)将A气球拿下,给它充足空气后再挂上,结果A气球
一端下沉(如图乙)。
(1)小白重复上述实验,在步骤(三)中出现小失误,把充气
的A气球挂上,静止后直木条仍能保持水平平衡。查
找原因后发现A气球的悬挂点不在原位置,于是他将
A气球向 ▲ 移到原位置,结果A气球端下沉。两
人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2)步骤(三)后,小明认为,在B气球悬挂处增挂固体使直木条重新保持水平平衡,所增挂固体的质量就是A气球中空气的质量。实际上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是充气气球的体积较大,受到空气的 ▲ 影响较大,所以A气球中空气的质量并不等于所增挂物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探究,考察知识产生的过程
11.下列各图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概念的辨析
(09.温州)
26.小明为了在取书时不把书架弄乱,设计了一个
“方便书架”,每本书都加上一个“铁支架”(如图甲所示)。
(2)小明取书时,作用在按压块上的力始终与按压块
垂直,铁支架从图甲状态匀速转动到图乙状态的过程中,
小明所用的力的大小 ▲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08.温州)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
18.右图为某同学自制的天平式空气湿度仪,
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当空气的水汽含量增多,
即湿度变大时,由于木炭有较强的吸水性,
结果( )
A.杠杆保持水平
B.木炭端下沉
C.铝片端下沉
D.两端都下沉
(07.温州)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
一、11年浙江省其他地区中考试题分析
1. (11台州)下列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概念的辨析和理解
2. (11义乌)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A、F甲>F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F甲C、F甲>F乙,因为乙方法时阻力臂短
D、F甲=F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
4 (11杭州)小李的质量为50千克,可以举起80千克的杠铃;小胖的质量为70千克,可以举起60千克的杠铃。他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
A.小李把小胖拉起
B.小胖把小李拉起
C.两个都拉不起
D.两个都拉起
概念的综合应用
目标定位
3 (10绍兴)如图,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1;同理,用测力计将长杆的另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2。则长杆的重力是(测力计保持竖直向上)( )
A.(F1+F2)/2 B.F1+F2 C.F1/F2 D.F1×F2
杠杆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二、有效习题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练习前置和练习后置的思考?
2、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
3、如何梳理知识,搭建有效地知识框架
4、如何变式训练,强化提升科学思维?
5、如何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来增强学生
良好的解题方法、解题习惯的养成。
(2)在习题课中要重视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弥补。
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存在缺陷
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杠杆平衡的思维模型
通过变式训练应用思维模型有效弥补学生缺陷
将两块萝卜放入水中,不断加入食盐,重力较小的萝卜先上浮
学生前概念影响学生的思维
1、关于练习前置和练习后置的思考?
(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复习的起点。——目中有“人”
2、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
(1)根据《考试说明》,了解考什么、怎么考,把握每一个考点,确保全面性。
(2)重点往往是主体部分,复习时要突出重点。
一般来说,b、c级要求是复习重点。但也要根据
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确定重点。
3、如何梳理知识,搭建有效地知识框架
建构知识的工具: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1.概念图主要是对同一主题的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划分,它更具有理性、聚合性。相比之下,思维导图更具有发散性。
2.概念图侧重结果;思维导图侧重过程。
4、如何变式训练,强化提升科学思维?
所谓变式,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提供的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的变化。
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使用电流表测量未知电阻的电流的录像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调节、选择
实验数据处理、图像分析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器材选择
数据处理
渗透
方法
评议错误解答,防止重蹈覆辙;
评议优秀解法,培养创新能力;
适量接触新题,消除畏难心理;
通过变式训练,增强应变能力。
5、如何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来增强学生
良好的解题方法、解题习惯的养成。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解题的“套路”是复习教学的目的之一
“是什么”——要“准” ;
“为什么”——要“透” ;
“是怎样想到的”——要强化“过程” ;
“能不能变?怎么变?”——要“活”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四问” :
5、如何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来增强学生
良好的解题方法、解题习惯的养成。
寻找思维的起点:确定研究对象(吊桥)
建立思维的中间站:杠杆的五要素、力臂的动态变化、动力的变化
架设思维的连接线:通过直观教具、杠杆平衡条件
规范思维表达方式:感知题意—理解题意—条件的分析综合—问题途径直觉假设—思维外显—结果表达(规范解题方法,培养解题习惯)
优化思维的素质(综合能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杠杆平衡的动态观)
5、如何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来增强学生
良好的解题方法、解题习惯的养成。
有效习题课我们选择的模式。
精选习题,练习前置
寻找不足,以学定教
梳理知识,搭建支架
实验建模,方法点拨
变式训练,强化提升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
1.精选习题,练习前置。
2.寻找不足,以学定教。
知识点 错误比例
1. 力臂比较分析 13.5
2.杠杆平衡分析 40.5
3.杠杆平衡条件应用 75.6
4.杠杆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72.6
5.杠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辨析 44.0
6(1)绘制力臂 81.0
6(2)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 64.8
1.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图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两段,你能比较A、B 两段的重力大小?
(1)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来判断A、B的重力大小。并说出你实验方案运用的原理。
(2)为进一步研究类似A、B重力大小的问题,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模拟实验.你能用画图形式来表示A、B的重力大小吗?
实验建模,方法点拨。
建立杠杆平衡的思维模型
1.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放在杠杆上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根蜡烛以相同的速度向支点移动,这杠杆还平衡吗?
2.两根长短不同蜡烛放在杠杆上,处于平衡状态,同时点燃两根蜡烛(相同时间里消耗的蜡烛量相同)10分钟后,杠杆还平衡吗 说说你的理由。
3.三根相同蜡烛放在杠杆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同时点燃这三根蜡烛,经过十分钟后,杠杆还平衡吗?说出你的理由。
F1×L1=F2×L2
2G×L
G×2L
(2G-2G\) ×L
(G-G\) ×2L
2GL-2G\L
2GL-2G\L
=
练习6.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使用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
G
l1
1请画出该杠杠的所受的力及力臂。
3由图1到图2过程中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2在不断的上拉过程中阻力臂如何变化?动力臂如何变化
F
l2
O
F
G
l1
l2
O
图1
图2
考察在动态变化中的杠杆平衡条件应用
目标定位
1.根据《考试说明》,了解考什么、怎么考,把握每一个考点,确保全面性。
▲4、杠杆  
①指认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a
②绘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图示 b
③概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b
④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c
⑤举例说出人体中的杠杆 a
▲5、滑轮  
①辨认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a
②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a
③知道滑轮组的特点 a
④使用滑轮组(限于两个滑轮的滑轮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分析指认杠杆五要素,及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利用模型法来加深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应用。
3.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分析建立模型并应用模型。
2.用实验法培养学生建构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策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立杠杆平衡的动态特征。
2.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模型及应用模型。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的条件的综合应用,即寻找影响杠杆平衡条件的变与不变。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概念图
简单电路的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