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 两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四 两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1 08: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4.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阅读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交流方法
1.提出话题: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你说说读了这三篇小说,哪些人物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
预设:学习《桥》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沉着冷静、不徇私情的老支书;《穷人》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宁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和渔夫;《在柏林》这一课,刻画了老兵和他妻子的可怜形象。
3.提问: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呢?请结合课文说一说。
4.指名学生交流。
5.学习“交流平台”。
(1)(播放录音)引导:我们来听听学习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出示: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谈一谈。
状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元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成成: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引导梳理:学习小伙伴们以《穷人》这一课为例,交流了哪些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3)迁移运用。引导:请同学们在《桥》和《在柏林》中任选一篇,照样子填写示意图,从这几个方面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6.拓展交流。
(1)学生浏览小说《一个走运的人》,简单地填写理解人物形象示意图。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人物形象示意图。
(3)指名展示,相机引导。
预设:
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女店主的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形象。
小说情节:从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从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看这些情节,烘托出了女店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品质。
环境描写:用历经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暗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我”产生的影响。
7.小结: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首先让学生自己梳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整理,形成思维导图,使阅读方法明晰化,最后迁移运用,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块二 朗读片段,感受形象
1.谈话:小说中的情节,会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经典情节。(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描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情节的片段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个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关云长?(神勇)
3.指名朗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关云长的神勇之气?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4.学生交流。
预设:
(1)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如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2)环境描写——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5.讨论:“其酒尚温”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写“其酒尚温”呢?
引导发现:这个小小的细节,体现斩华雄的时间短,更突显了关羽的神勇之气。
6.朗读指导。
(1)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2)教师指导: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出果敢豪迈之气;抓住动作“飞身上马、掷于地上”读出干脆利落;读环境描写时语气要重,抑扬顿挫,让人感觉心惊胆战;结尾“其酒尚温”略停顿,读出敬佩之情。
(3)教师范读。
(4)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男生读写关公语言、动作的句子;女生读写众诸侯的句子。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本环节让学生将本单元学到的方法——在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通过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理解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
环境描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2.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朗读片段,仿写心理
1.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两个心理描写片段。
(1)引导:请自由读一读这两段话,想想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交流。预设:这两段话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忐忑不安。
2.读第一段话,体会桑娜的内心世界。
(1)思考:桑娜的内心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
课件出示:
体恤丈夫→害怕丈夫突然回来→责问自己→下定决心
(3)想一想:作者还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
引导发现:作者还密集地使用省略号、问号来表现桑娜从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心的心理活动。
3.读第二段话,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1)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资源链接,简介写作背景:原文记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茅草丛被敌人用燃烧弹点燃,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3)再读第二段话,学生结合片段谈体会。
(4)仿照学习桑娜内心活动的方法,理一理“我”内心的思绪变化。
(5)学生交流,教师梳理。
课件出示:
为战友心痛→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盼望出现奇迹→心如刀绞一般
4.学习方法,试着写出复杂心理。
(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事情?
(2)教师点拨:①生活中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②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或跟自己的贪玩之心、惰性斗争等经历?
(3)学生画出自己的心理变化示意图。
(4)同桌交流。根据心理变化示意图,互相说一说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
(5)借助图示,仿照两个片段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5.交流评价。
(1)同桌交流:把自己的练习片段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是否写出了复杂的心理。
(2)全班交流:说说谁的仿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内心的变化,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学以致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板块二 日积月累,了解诗意
1.过渡:古诗中也有着诗人的故事和复杂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古诗《回乡偶书》。(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回乡偶书》)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这首古诗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字词。
(3)学生交流古诗的大致意思。(诗人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乡,乡音没有改变但两鬓头发已白了。小朋友见到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诗人:“客人从哪里来啊?”)
3.感受诗情,背诵古诗。
(1)思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你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
(2)学生交流,引导发现。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终于能回到家乡的激动。
②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流逝的感慨。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无奈、伤感。
(3)创设情境朗读。引导:贺知章老爷爷离开家乡多年,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有着无限感慨。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这种复杂的心情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4)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远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回到了在梦中出现了千百遍的故乡。我们来背一背这首古诗。
4.拓展。
(1)介绍背景。贺知章老爷爷进了村子后还看到了许多事情,在很多亲朋好友那里了解了近几十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他提笔写下第二首诗。[课件出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古诗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积累诗句。最后老师补充古诗的背景,拓展相关的古诗,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充分遵循语文园地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中对本单元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巩固,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学习内容重运用。
充分发挥各个板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注重实践运用,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如“交流平台”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顾、交流、梳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链接阅读材料,在迁移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学习方式重自主。
教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趣学、活学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发现、自我反思,学会方法、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