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4.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5.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难点】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2.读句子,体会反复写法的妙处。
3.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教学过程】
语文要素
板块一 回顾课文,梳理写法
1.课文回顾。
(1)出示课文场面描写片段。
课件出示: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学生自读,思考:两个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写场面时,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3)提问:这两个片段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
(4)出示“交流平台”第1自然段内容,全班齐读。
2.拓展交流。
(1)在平时的阅读中,你是否也读到过这样的场面描写?(学生交流)
①展示典型片段。
②引导交流:这个片段从整体上是怎么写的?写了哪几个“点”?
(2)在自己的习作中,你是怎样写场面的?和同学交流。
指名交流,出示习作例文,师生评价。
3.教师小结: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我们把场面描写得更吸引人。(板书:点面结合 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典型的场面描写,引导学生感悟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及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到平时的阅读及习作,加深对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的认识。
板块二 发现规律,学习表达
1.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例句)
(1)自由读句子。引导:请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反复的写法)
(2)出示对比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件出示: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男女生对读。提问: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预设:第一个例子中的两个“只听见”,突出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乐曲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第二个例子中的两个“是那么”,强调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
②小结:反复的写法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使表达的感情更鲜明,语言更有感染力。(板书:用语反复 增强感染力)
(3)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课件出示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1)学生自读句子,提示:注意提示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指名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写人物说话时,没有用“说”来表达。
(3)提问:这几个句子是怎么表达“说”这个意思的?
预设:前两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后面两个句子不用这样的词语,也能表达“说”的意思。(课件出示教材中泡泡框里的内容)
(4)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更丰富、多样,避免了单调、枯燥)
(5)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妙,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点面结合 用语反复 多样表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欣赏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2.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欣赏作品,练习书写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写作品展览,向大家展示自己优秀的书写作品。你愿意参加吗?
2.引导观察: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书写作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课件出示竖式《游子吟》和横式《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
预设: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左往右写,署名在右下角。
3.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写好一幅作品呢?
(1)指名交流。
(2)齐读教材上的“书写提示”。
课件出示:
·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4.练写作品:选择一首诗竖着写,或选择一段话横着写,做到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5.自我检视:学生根据书写要求进行自我检视。
6.评价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在班上展示。
(2)评选“小小书写家”。
【设计意图】创设活动情境,借助两幅书写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要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写中去,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和自我检视的习惯。
板块二 读读背背,积累名言
1.学生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语?
预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忧国忧民。
3.理解意思:你们能说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吗?
4.交流汇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意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尽管自己地位低下,但是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引导:“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陆游爱国精神的写照,由此你联想到了陆游的哪首诗?(出示《示儿》,全班齐读)
5.引导发现:这4句名言警句都与什么有关?(爱国精神)
6.学生交流:这些句子让你想到了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说理由。(学生自由交流)
7.背诵摘抄。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把名言与学生学过的成语、古诗、本单元课文相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教学反思】
1.授之以渔,发展思维。
利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并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和习作之中,落实了单元核心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积累语言。
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积累典型的语言图式。同时,重视语文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理解、积累爱国名言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语文园地每个板块的学习,都注重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交流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智慧增长和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