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
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学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
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火车驶出 老妇数数, 老头制止, 老妇又数, 老头陈述,
柏林 女孩嗤笑 车厢平静 女孩傻笑 车厢寂静
3.学生对照情节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摆放情节示意图,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
(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板块三 品读人物,感悟主题
1.引导:小说中老妇人和老兵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入了你的脑海。请画出描写老妇人和老兵言行的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预设:体会老妇人的形象。
①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对老妇人的称呼有哪些?请浏览课文,快速找一找。
预设: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可怜的夫人,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我的妻子,他们的母亲。
②布置任务:根据文章提供的老妇人的信息,填写人物资料卡片。(学生交流并填写)
课件出示:
姓名:不知道 性别:女 年龄:不清楚
身份: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健康状况:身体虚弱而多病,神志不清
家庭状况:三个儿子战亡,丈夫即将上战场
住址:疯人院
③思考:看了这张人物资料卡片,你有什么感受?
④学生交流,体会老妇人的可怜和战争的残酷。
⑤小结:透过老妇人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预设:体会老兵的形象。
课件出示: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①指名朗读描写老兵的重点句子,引导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三个儿子刚刚在战争中去世;未走出丧子之痛的老兵又要上前线;老妇人数的“一、二、三”是她的三个儿子。
②思考:老兵已经头发灰白,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
③小结:这就是战争,它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它让多少生命灰飞烟灭!小说没有正面写战争,却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设计意图】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形象,通过老妇人的资料卡片和品读老兵的语言,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从而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又发现作者的表达之妙。
板块四 关注环境,体会主旨
1.引导:故事就发生在驶出柏林的一列车厢里,画出所有关于车厢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2.反馈交流。
(1)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体会车厢的特别,感受战争的可怕。
①思考:这节车厢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车厢一样吗?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他们去哪儿了呢?
②出示有关战争带来的灾难的资料,加深感受。
③小结: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千千万万,列车上后备役老兵一家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3)感受车厢的寂静,品味主旨。
①思考:文中有两处写到车厢的“静”,这两处的“静”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第一处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第二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中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可怕灾难。
3.补写想象,体会表达。
(1)教师配乐范读。
(2)引导想象:在这静得可怕的车厢里,每个人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假如你是车厢中的一个人物,你会想些什么?在小说的结尾处写一写。
(3)学生补写,交流。
(4)提问:残酷的战争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战争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它让每个人都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老兵的话引起了在场每个人的反思,可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想法呢?
(5)小组讨论。
(6)小结:课文结尾以“静得可怕”戛然而止,含蓄深刻,发人深思,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使我们对主题有了更深的感受,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4.关注标题,品味主旨。
(1)提问: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上发生的事,而课文的题目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伤害的后备役老兵这一家,也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
【设计意图】聚焦环境描写,补充有关战争的资料,引导学生补白想象,加深学生对战争这一主题的感受,最后再和文本的表达进行比较、评议,在比较中发现作者结尾含蓄表达的妙处。
【板书设计】
14* 在柏林
火车驶出 老妇数数, 老头制止, 老妇又数, 老头陈述,
柏林 女孩嗤笑 车厢平静 女孩傻笑 车厢寂静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展开教学,以“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1.引导学生运用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材中的每一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为实现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服务的。《在柏林》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先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感悟战争的残酷;再聚焦环境,通过阅读链接、想象补白等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战争的可怕。
2.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
《在柏林》这篇小说在构思表达上很有特色。这种特色表达使文本的主题更加鲜明。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发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感受情节设置的曲折;关注文章结尾,感受这种“戛然而止”的表达效果。在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