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戏曲引入,初知京剧
1.播放黄梅戏、越剧和京剧唱腔片段。引导:你知道这是哪种戏曲形式吗?
2.资料交流,了解京剧。引导:
(1)在课前,大家已经查找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对于京剧,你有哪些了解?
(2)京剧,被称为“国粹”,谁会唱上一段京剧?
3.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思考: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上干什么?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骑马?
4.导入课题: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一根马鞭就能看出人物在跃马扬鞭、驰骋原野。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舞台特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戏曲唱腔片段,导入新课。在学生查找、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把抽象的艺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
2.学生交流。明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导读”和作业预习单,完成整体感知环节,课堂上通过预习单检查预习效果,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板块三 品读《马鞭》,品悟“道趣”
1.默读《马鞭》,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实在的道具?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2.研读第1自然段,了解马鞭。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马鞭?有什么妙处?学生交流反馈,根据相关信息填写表格。
实在道具 出现原因 妙处
马鞭 ①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太小,无法表现。
②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 ①符合中国的美学。
②可以展现骑马人的姿态。
③拥有表演的自由。
④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2)引导想象:一根虚拟的马鞭,给了演员怎样的表演自由?(指名读)
(3)提问: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有哪些约定俗成的方法呢?(出示资料)
京剧中马鞭的颜色是比较多的,有白色、黑色、红色等,马鞭的颜色一般表示马的颜色,比如白马鞭代表的卢白马,黑马鞭代表乌骓马,红马鞭代表赤兔马。同时,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形象地表现出马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情况。
(4)学生齐读写马鞭妙处的句子。
3.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了解道具艺术。
(1)(出示表格)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虚拟的道具?有什么妙处?
(2)小组内交流分享,小组填写表格,汇报学习结果。(板书:虚实相生)
实在道具 虚拟道具 妙处
鞋底 针线 可感觉、可使用
“无”远远胜过了“有”
酒壶、酒杯 饭碗(饭菜)
(3)课件播放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无”远远胜过了“有”?
4.小组讨论:京剧里的道具有什么特点?
5.全班交流。
预设:以小代大,以简代繁,以虚代实,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适时补充京剧道具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京剧艺术的奥秘。
板块四 品读《亮相》,体验“演趣”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单。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两种亮相方式,说说其与生活实际不相符的地方,想想这样表演的妙处。(出示表格)
2.学生交流。
亮相
表演艺术 质疑 妙处
静态: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 “此时无声胜有声。”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动态: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这,哪里还是戏剧? 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3.课件播放京剧打斗片段视频,直观形象地感受静态、动态的亮相表演的魅力。
4.师生合作朗读:男女生分别读描写动态和静态亮相的语句,指名读有疑问的句子,教师读写“妙处”的句子。
【设计意图】以表格为支架,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达艺术,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
板块五 交流分享,拓展提升
1.畅谈京剧:学习《亮相》《马鞭》,了解京剧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的表演艺术,谈谈你对京剧还有哪些认识。
(1)组内交流。
(2)指名反馈。
预设:脸谱、道具、唱腔、司鼓……
2.总结提升: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了解戏剧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习的边界,激发学生探究京剧之美。借“马鞭”“亮相”,激发学生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
板书设计
23* 京剧趣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京剧趣谈》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京剧。本课的教学设计抓住文本的特点,通过京剧艺术的“无中生有”,引导学生做到了“品艺术之趣”。
1.文本语言之趣。
本文作者“趣谈京剧”,语言充满幽默感。赏析语言可以品味京剧之趣。“亮相”部分的“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三个“对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舞台效果。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细读文本,感受“语言之趣”。
2.京剧艺术之趣。
教师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补充资料、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无中生有”“虚实相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特点。
3.文化传承之趣。
一节好课借课内延伸课外,课内是为学生课外学习奠定基础的,课内学习的结束正是学生对中华京剧文化研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