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4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24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0 19: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连二十四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据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健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暂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速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澈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烧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数字教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炒术和焦屑
江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赏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来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来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著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著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封。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来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来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 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 “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 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 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地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术、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有删改)
材料二:
汪曾棋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C.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来的故事,用语典雅绚丽,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B.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C.《项羽本纪》生动描述了悲剧英雄项羽的一生:从上下同心化险为夷的鸿门宴,到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垓下之战,最后了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
D.沈从文的《边城》受汪曾棋创作风格的影响,用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绘了山川优美、乡民淳朴、民俗新奇的湘西风光,表达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讴歌。
8.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4 分)
9.请结合材料一的文本,分析《炒米和焦屑》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汪曾祺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的观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0分)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日:“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已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问其目 目:详情。
B.举直措诸枉 诸:诸多。
C.子恸矣 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徒行: 徒步行走
1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12.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4分)
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奏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钮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哀公十五年,子路死子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囡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囡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般人两柱间。昨幕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车子,车上的武士。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B.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C.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D.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最初指内城的墙。城指外城的墙。后来“城郭”指外城和内城,也泛指城或城市。
B.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麟:中国传统瑞善,传说中的动物,与凤凰、龙、乌龟一起被誉为样瑞四灵。
D.东阶:古代贵族厅堂的台阶分三道,西阶供客人行走,东阶供主人行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与南宫敬叔去周请教礼的问题。据说拜访了老子,老子在临别前送给他们几句赠言,孔子受用很深,回到鲁国后,来向他学习的弟立明多起来。
B.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失敢了,郑国人称孔子狼狈不堪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孔子非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表现其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C.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孔子因仁兽麒麟被人捕获而感慨;又有感于河图与洛书的不再出现,表达了他对于理想不能实现、时代无法挽救的悲叹。
D.孔子病了,子贡前去探望他,孔子对子贡的哭诉表现了孔子死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无限凄怆悲惋之态。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17.司马迁为何把孔子列入世家?(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凤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村托送别的悲凉心境。
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调怅之情。
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域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
19.“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做?秋思)中的“芜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钱塘风景优美,《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绿树如云的钱塘江岸和雄奇壮观的钱塘江潮。
(2)《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3)《蜀道难》中李白说明蜀道艰险、盼望友人早日归来,表达对友人关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应该退出教材,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来自清的《背影》,虽然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___①______。 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来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_②______。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计》的。”请说明原因。(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艘红船哎/南湖浪里来/风里吹雨里打/方向不曾改/虽说是路途中常有困苦艰难/却总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红船向未来》)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五月的鲜花》)
是谁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赶走贫穷带来幸福繁荣/那是你一把千锤百炼的斧头/那是你一把披荆斩棘的镰...... (《光明行》)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铭刻着不朽的功绩,这歌声里有初心,有情怀,有百年跋涉的足迹,有千年不老的梦想。在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学校拟召开以“歌声?足迹?梦想”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答案
1.D
2.D
3.A
4.①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②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③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后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
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据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期应时代断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
6.C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7.B(A应该是多用口语化的表达,C“上下同心化险为夷”不是项羽,D汪曾棋受沈从文的影响)
8.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猪奇心理,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⑧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第一条2分,第二、三条答出一条给2分)
9.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②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先舀炒米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③写在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作者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
10.B(之于)
11.C (完全靠自己)
12.自己在鲁国当过大夫,根据礼制,不可步行。孔子的回答,反应了他守礼的态度。(拒绝颜路的请求直言相告,也体现了他“君子坦荡荡”的性格特征——可参考)
13.D
14.A
15.A
16.(1)孔子欣然地笑了,说:“他形容我的相貌(像前贤),不是的吧(真不敢当):但说我像丧家狗啊,是呀!是呀!”(“形状”,相貌:“末”。不是根本的、主要的:“然”,对的。)
(2)孔子正拄着拐杖彷徨在门口,说:“明,你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道遍”, 仿衡:
“赐”,指端木赐: “何其晚”,为什么这么迟。)
17.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状况。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怕夏生了叔梁纥(hé,禾)。 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领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的春天,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给叔孙氏驾车的商俎猎获了一头怪兽,他们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孔子看了后说:“这是麒麟。”于是便将它取走了,孔子说:“黄河上再不见神龙负图出现,洛水上再不见神龟负洛书出现,我也就快要完啦!”颜渊死了,孔子说:“这是老天要我死呀!”等到他西去大野狩猎见到麒麟,说:“我的主张到尽头了!”
鲁哀公十五年,子路死在卫国。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看望他,孔子正拉着拐杖在门口坊徨而行,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孔子于是就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奉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般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
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
18.B 这两句诗是诗人想象,并非真的看到、听到。
19. (1) 相同点:都借边地特有的乐器南营透寂静悲凉的氛围,衬托思念之情。
(2)不同点:①岑诗用“向月胡笳”村托友人对自己的思念,并以问句作结,想象到友人“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无奈、悲愁,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②范诗用“芜管悠悠”衬托成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以“霜满地”烘托,突显出将士们久成边地的悲苦心境。
20. (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2)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3)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21. ①但不至于读不懂/不理解 ②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的用意(类似意思均可)
22.不能。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无疑而问,语气更为强烈,更能够突出话题主旨。②原句用词精准,表达严谨,“拿什么” 一词,强调“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和分析(变形计》,是需要教师讲解和学生意识到揣摩隐喻的重要性”。而并非“不会去理解”。
范文
《用歌声记录过往,唱响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歌声记录过往,唱响梦想”。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当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回荡在耳边,我们似乎看到了祖先手握斧头,赶走贫穷,带来繁荣的场面:我们似乎看到了新时代的青年满怀梦想,奔向未来的场面。歌声,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唱响着我们的梦想。
歌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提醒我们不是困苦,顽强不息。
《五月的鲜花)中唱道:“鲜花掩盖看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重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中华人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风吹雨打中踏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在枪林弹明中拼出一个和平安详的家,在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一路向前,不畏困苦艰难,不惧受伤牺牲,创建了人人向往的美好社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用歌声纪念辉煌的历史,吸取前进的动力,不畏困苦,顽强不息。
歌声见证我们的奋斗,指引我们不忘初心,一路向前。
《义勇军进行曲》中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着力量。经历了各种侵华战争,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于危难中站起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力维护世界和平。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发展核物理事业;王海倾其一生圆中国航天梦。歌声传递着我们共同的奋斗,实现着中国的富强梦;歌声中有我们百年跋涉的足迹,也有我们千年不老的梦想,指引我们不忘初心,一路向前。
歌声唱响我们的未来,梦想助力祖国复兴。
正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一句:“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一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歌声的指引下,一路向前,不畏困苦艰难。毛相林于“天坑”中开出一条“天路”;张定宇于病毒中以血肉之躯筑成道安全墙;陈陆于洪水中书写人生的华章。他们从歌声吸取力量,传递梦想;他们用生命写照歌声,歌声记录伟大奉献的一生,唱响今天,圆梦未来;他们用行动感动着人民,我们该为他们唱响时代给予的赞歌!
歌声中铭刻着不朽的功绩,唱响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继承前辈遗志,发扬顽强不息无和奉献的爱国精神,伴随歌声,一路向前,英勇无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来,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