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1 08: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作用;认识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活动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材料分析,提高历史材料解析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的理解,对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到近代中国外交,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你还记得吗?《南京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近代中国外交可以概括为: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同旧中国不一样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新旧外交的对比,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
第一篇章:奉行外交新政策
师: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新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师: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指出公告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
生:结合公告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
师:出示图片。展现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取得的成就(出示建交国名单、图片;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片、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图片))和所面对的困境(出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图》、《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形势图》)。
生:掌握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设计意图】呈现历史图片,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渡:
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中国积极发展同临近国家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是何时、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包含哪些内容呢?
第二篇章:和平共处五原则
师:补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旧中国时期,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殖民地印度。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地成为中印两国关注的焦点。
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提出的。
生: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师:你能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找出体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特征的词语吗?
生:尊重、平等、和平。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分析,加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1954年,周恩来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影响?出示材料: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当代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着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平等现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与这种现象相对立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它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
生:结合材料分析得出结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评价。出示材料。
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习近平在2014年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章:“求同存异”好方针
师:补充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持续高涨,出现了一批独立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生:阅读教材P83,自主预习“万隆会议”有关内容,依据教材内容指出:
1、万隆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955年
2、地点在哪里?印度尼西亚万隆
3、中国派出了谁带领代表团参加?周恩来
4、会议有何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
师: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历经曲折。提示“克什米尔号”空难事件。提问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中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史事”,了解“克什米尔号”空难事件。回答: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师: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呢?出示“万隆会议”视频
生: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师:“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 “异”指的又是什么呢?出示材料
材料一:
(求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材料二:
(存异)……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
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同是指1、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2、面临问题相同: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出示材料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
生: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师:在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指出,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课堂小结: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最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不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外交成就。
课外延伸:
师:由外交成就的取得导入外交人物发挥的重要作用。出示材料。
周总理1954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美国著名的冷战骑士、国务卿杜勒斯曾下令与会期间美国代表团,任何人不得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福建党史月刊》
引导补充日内瓦会议内容。介绍对周恩来的相关评价,总结其在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呢?
生:我们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努力学习,增长智慧,用自己的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公民责任感。
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本课的作业是:搜集与周恩来外交有关的趣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例如:低着头走路的故事、派克钢笔的故事、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有多少的故事等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通过与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对比,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课设计为奉行外交新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好方针三个环节,清晰展示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课外延伸的人物设计,引起学生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