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1 08:5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科主要讲述了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方面,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主要围绕“双百”方针、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开。
教学对象分析
优势:1. 本次的学习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精力旺盛、表现欲强,敢说敢表达。且从本校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依然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2. 八年级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的特点,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劣势:本课的知识量极大,人物多、生动故事多、照片插图多、音像资料多,因此需要将知识有机整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使学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学目标
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六、教学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以恰到好处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
相信同学们看完以后也会和老师一样感到热血沸腾、骄傲自豪。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盈,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大国。那么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就通过三个篇章的学习来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探索之路、文化繁荣之盛。
进行新课
1、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篇章:艰苦奋斗铸造国之利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55年的7月25日,这一天,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远渡重洋辗转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手中,打开这封信,陈老瞪大了眼睛,写信的人为什么连一张像样的纸都找不到呢?信上有这样一句话:“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写信人大家一定很熟悉,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钱学森冲破了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的回国大大推进了我国“两弹一星”工程的进程。
(演示课件)
所谓的“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呢?;两弹指核弹和导弹,原子弹和氢弹都属于核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最快的速度,震惊世界。
(演示课件)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有什么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结合材料来进行分析,材料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力量,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材料中的这两句: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力量,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分析得出结论:两弹一星的研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演示课件) 材料二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材料二中提到: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使我国成为真正的世界核大国。材料三: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从材料三我们分析得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还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演示课件)
(过渡)(演示课件)“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筚路蓝缕,国士无双,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让中国之声响彻云霄的是最沉默的一群人,两弹一星英雄辈出,他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国防之路。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赴美留学,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
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与家人告别。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受到了辐射,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即使在伤病之中,邓稼先遇到危险的事情,依然冲在最前面。他对周围的人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7月30日,他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直肠癌,病情十分严重。住院期间,他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止疼药也从一天一支,变成了一小时一支,谁也不知道邓稼先到底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终年62岁。既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他说:“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的太远。”
从钱学森到默默奉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样的两弹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骨髓,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过渡)十年磨剑,戈壁升起蘑菇云;千年翘首,飞天之旅梦成真。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实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杨利伟在太空中虽然只待了21个小时,可整个过程却面临着无数生死时刻。杨利伟无疑于用行动创造了不朽的传奇,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驶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16年,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了空间对接,在这个过程中,神舟系列飞船功不可没,神舟飞船系列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从太空漫步到实现空间对接,中国航天人用一丝不苟、分秒不差、勇敢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实现了九天揽月的梦想,我们的航天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过渡)与此同时,在医学和农业科学方面我们也不甘示弱,让我们进入篇章二的学习: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袁隆平与屠呦呦的事迹。
(演示课件)
结合视频和课本我们来完成这个表格:
在农业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袁隆平主要成就为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医药学领域,屠呦呦运用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成为了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词所说,袁隆平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把功勋写在了大地上,他说:“奖章很重,要继续努力。”而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助更多深受疟疾之害的病患免除病痛,他们都是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
(过渡)科技改变生活,文化则丰富我们的生活。现在让我们进入到篇章三的学习:双百方针树立文化自信——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为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使得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有罗广兵、杨益言所著的《红岩》,原著名为《在烈火中永生》,还有杨沫所著的《青春之歌》,以及一本人生的教科书,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还有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大决战》等等。这些作品从方方面面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演示课件)
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
我们看到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大力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的国画、音乐、戏剧等等都深深吸引着外国友人。中国元素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有的还被巧妙转化,成为当地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到进取向上的时代精神,中国元素所彰显的中国精神内核正在为构筑一个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演示课件)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制定了863计划和973计划,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多,保障科技创新发展,加上一批批科研人员无私奉献、自主创新,以及从这段材料中: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沉睡的山沟里,在他们中,既有从国家机关抽调的领导干部,也有选调的科技人员,还有从沿海内迁的职工和从老工业基地抽调的工程管理人员、生产骨干,加上建筑安装队伍、部队官兵和当地民兵,总共四百多万建设大军。正因为有着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我们的科技文化成就令世界瞩目。
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小结,(演示课件)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科技文化成就,在国防科技方面,有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航空航天方面,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在载人航空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科学医学方面,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运用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文化艺术方面,在双百方针的引领下,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带着这种文化自信,不断发展科技,相信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给我们的祖国点赞。也给我们的科学文化工作者点赞。大家还记得他们都是谁吗?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检测一下。
课堂检测
(演示课件)
“猜猜他是谁”。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根据老师给的提示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是钱学森。
他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邓稼先。
他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驶入太空,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杨利伟。
他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袁隆平。
她运用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屠呦呦。
他的代表作是《红高粱》,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莫言。
八、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写一写: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将科学家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图构建思辨型历史课堂。备课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以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反馈看,基本实现目标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对时间的把控,资料的选择等方面仍然有很大欠缺。
更加鞭策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备课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