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语文辅导教案
教学课题 记叙文阅读训练二
教 学
目
标
1、进行基础训练,巩固基础;
2、品析赏析语言的好处,掌握答题技巧。
教 学
重
难
点
1、赏析语言的好处以及理解句子含义;
2、掌握答题技巧,理解散文内容。
4
教学内容 课堂收获
课内巩固
1.无则加勉 释义。则:就;加:加以。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2. 备尝艰辛
解释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痴心妄想
[解释]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流连忘返
[解释]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不辨菽麦
[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坐收渔利
[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劳民伤财
[解释]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也指滥用人力物力
拈花惹草
[解释]拈:捏;惹:招惹;草、花:比喻女子。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9. 反躬自省
[解释]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10.处心积虑
[解释]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二、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2、插叙的作用:
①结构:使情节更曲折(或更紧凑)
②内容:可以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主题或刻画人物
③概括内容+为后文做铺垫
3、常见题型之分析标题作用
(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出写作对象)
(2)是本文的线索。
(3)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或点明主旨。
(4)如果运用比喻、双关、象征,要答出具体事物。
实战演练
飘逝的风筝(13 分)
徐国平
(1)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2)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3)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4)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5)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6)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7)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8)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9)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10)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11)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12)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13)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14)“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15)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16)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17)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18)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19)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20)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21)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22)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23)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4)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25)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第 4 期,有删改)
16.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分)
17.品析第(5)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18.文章(13)—(23)小节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 分)
19.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根据文意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3 分)
四、练习巩固
(一)基础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答题。(4分)
⑴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每一幅民俗风情画卷,都是当地生活方式或地域文化的生动写照,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①yì( )立的戏台,朦胧的月夜,观绍兴社戏,你会感受到小桥流水般的温婉细腻;看安塞腰鼓,你会震撼于黄土高原的②粗犷( )豪放;听吴伯箫诉说往事,那时还不懂得人情事故的他挑着灯笼迎回祖父,你会感动于长幼情笃,更明白了灯笼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⑵通过了解这些习俗风尚,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见闻,提高知识,开阔视野。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yì( )立 ②粗犷 ( )
(2)语段⑴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1分)
答:错别字 ,应改为:
(3)语段⑵是一个病句,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1分)
答:
2. 根据课文默写。(8分)
① ,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②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 ,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
④ ,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蒙络摇缀,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⑦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 岩层的年龄可以为6500万,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B. 作为伟大时代的共和和国公民,在改革创新中,我们应争做马前卒,杜绝马后炮。
C. 他为人大度,心胸开阔,乐观向上,说起话来还很幽默,这种豁然开朗的性格,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
D. 那毛茸茸的树芽就像听到了号召似的,迅速挺起了稚嫩的身子,春风所到之地,便是一片草长莺飞,大好春光之景。
4.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全球科学家合作分享病毒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目前所有证据显示病毒变异尚与传播能力无关。
①目前已研究出超过32000个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②因为新冠病毒所属的RNA病毒会不断变异
③同时也在更新有关病毒正在出现的变异的知识
④其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预计会出现病毒变异
A. ④②③①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①④③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住宅旁有五棵柳树。他一生傲骨嶙峋,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
B.《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以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中排遣心中的苦闷。
C.“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其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6.?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撰而成的一本家信集,该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
B.在一封封家书中,我们看出傅雷始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家长形象,向孩子传授为人的道理和生活准则,足见其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C.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等。无论身为子女还是父母,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领略人生的境界,感受人生的教益。
D.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这句名言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7. 阅读《傅雷家书》节选文字,回答问题。(4 分)
一九五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1)《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两大问题。(2分)
(2)以上文字是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信,傅雷在信中阐述了哪些观点?(2分)
答:
(二)阅读赏析
卖凉皮的小男孩
⑴二十多年前,有一天我由兰州乘火车去徐州。上车不久我就睡着了。到了天水站时,已是中午,叫卖声吵醒了我。我打开车窗,见车下站着许多叫卖者。一个小男孩,瘦瘦的,酡红的小脸蛋,肩上斜挎着一个小书包,碎花布做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调色板一般,焕发低调的灿烂,上面用笨拙的字体绣着四个字:好好学习。
⑵小男孩手里也拎着竹篮,比大人的小了许多,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些盒子,一看便知是凉皮。他不像别人那样高声兜售,而是一言不发,躲在人群里,满脸羞赧,像是生怕被人发现似的。
⑶看样子是小学生,瑟缩着身子,他的眼光躲闪着。我向他招招手,他望着我,不动一步。站在他身边的老太太推了推他,说:“尕娃子快去,那叔叔要买你的凉皮呢!”
⑷小男孩机械地移动了两步,趁老太太不注意,像拉长的弹簧突然失去了外力,立马又缩回了原处,低着头,重新躲到了人群后。
⑸我好奇地看着这有趣的一幕。小男孩抬起头,瞥到我望去的目光,忙又怯怯地低下了头。我忙喊:“小男孩,给我来份凉皮。”
⑹小男孩又抬头。我又向他招了招手。他确信我在喊他后,一丝喜悦不经意地滑过嘴角。他红着脸,半是羞涩半是开心地跑向我,篮子有点重,他跑起来像只可爱的小企鹅。
⑺我从窗口递出十块钱给小男孩。他踮起脚尖,先将凉皮塞了进来,然后,放下脚尖,个儿一下子矮了下去,他手忙脚乱,解开书包的纽扣,开始找钱。
⑻这时,“咣当咣当”声音传来,火车启动了。小男孩似乎还未反应过来,依然弯着腰找钱。我对余钱已经失去了希望。
⑼忽然,小男孩发现车子开走了,忙追上来。路面并不太平,我看到他磕磕绊绊的样子,一种心疼从心底里浮起来。我连忙向他摆手,大声喊:“不用找了,不用找了。”
⑽火车渐渐加速,小男孩根本不理会,他边跑边喊不远处的一个汉子。那汉子急急抓过钱,风一般奔跑着,很快靠近了我的窗口。我清晰地看到汉子鼻尖上沁出的汗珠。他气喘吁吁,将捏成一团的钱扔进车窗,声音远远地送来:“娃子来不及找了,钱给你。”
⑾我一看,十元钱。我的鼻子一阵发酸,我飞快地又将钱扔出窗外。那汉子走过去检起钱,交给已走到身边的小男孩。我远远地望见,那个小男孩呆呆地立着,望着载着我的火车远行的方向。
⑿良久,才见他扬起小小的臂膀,挥着,挥着,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⒀那以后,我每一回经过天水,都会下意识地张望。我希望能从来来往往的小贩子里看到熟悉的身影,然而,我失望了,再也没见过那身形瘦弱的小男孩。
⒁终于,有一回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是替小男孩追我的那个汉子。听了我的描述后,汉子笑了一笑,说:“你说的是小马驹啊。那时,他的爷爷身体不太好,小马驹跟着他奶奶一起来卖凉皮,脸皮薄,张不开口。”
⒂汉子忽而想起来,告诉我:“那次你是不是付了十元钱,买的一盒凉皮?他一家人一直在念叨呢,小马驹直跺脚,说自己贪了你的大便宜呢。”
⒃“那小马驹不卖凉皮了?”我笑了笑,问汉子。
⒄“爷爷病好后,小马驹就安心上学读书了,每回考试都是优呢。”红脸汉子张开大嘴,乐呵呵地笑着,像是说自己的孩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6.文章主要写了与“我”与“小男孩”的三件事,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使情节完整。(3分)
答:①二十多年前,在天水站,我
②那以后,每次经过天水,我
③终于,有一回在天水站,我
17.概述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8.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4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写“我”和卖凉皮的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B. 第⑶⑷自然段中“我向他招招手,他望着我,不动一步”“趁老太太不注意,像拉长的弹簧突然失去了外力,立马又缩回了原处”是因为小男孩是被迫到火车站卖凉皮,内心很不情愿。
C. 第⑻自然段中“这时,咣当咣当声音传来,火车启动了”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火车到了天水站台”,为下文写“我对余钱已经失去了希望”和男孩来不及找零钱做铺垫。
D. 替卖凉皮的小男孩追上“我”送还十元钱的那个汉子,和站在小男孩身边推了推他的老太太,都不能删去。这些次要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课后作业
遍野荆花
①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
②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③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⑤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⑥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⑦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⑧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⑨“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⑩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1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亮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B.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最终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觉得很难受。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因为他并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所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D.“荆棵”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也象征了乡民和扶贫干部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
17.赏析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3分)
答:
18.结合下文,分析第⑧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脱贫工作时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文章最后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实战演练
16.(4分)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形象和结合文章内容各2分,写满两点即得4分)
17.(3分)“蚕食”,一点点吃掉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1分),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1分)。
18.(3分)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1分);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1分);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1分)。
19.(3分)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1分),美丽乡村日渐荒芜(1分),老人孤单留守(1分)。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练习巩固
基础训练
1.(1) (2分)屹 guǎng
(2) (1分)事,改为:世
(3)(1分)提高知识,搭配不当。可改为:增长知识。修改合理即可。
2. (8分)
①窈窕淑女 ②涵虚混太清
③微君之故 ④芳草鲜美
⑤天涯若比邻 ⑥参差披拂
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2分)C 4.(2分)B 5.(2分)D 6.(2分)B
7.(1)(2分) 如何做人 如何对待生活
(2)(2分) (1)艺术的生命在于真诚。(2)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3)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4)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完美。(答对2点即可)
阅读赏析
16.(3分)①我用十元钱买了一个小男孩的凉皮。②我希望再次见到小男孩却未能如愿。③我知晓了小男孩和家人的生活变化。每点1分。
17.(4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1分) ;突出了小男孩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状况 (1分) ;为下文写“我”买小男孩的凉皮作铺垫 (1分) ;同时与结尾形成呼应 (1分) ;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点题。(1分)(每点1分,不超过4分)
18.(4分)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对小男孩的同情和关爱 (1分) ;以及希望小男孩将来有美好前途的真切愿望 (1分) ;表现出了对淳朴友善(厚道、不占便宜、互帮互助)的民风的赞美 (1分) ;还有对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的赞许(1分);同时也有对改变落后地区生活面貌,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童年、安心读书的期盼。(1分)(每点1分,不超过4分)
19.(2分)B(不是“不情愿”,而是小男孩脸皮薄,怕难为情。)
五、课后作业
16.(3分)C (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可知“村民们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顾忌王亮的身份。)
17.(3分)心理描写(1分),刻画出王亮带领崮崖村脱贫的坚定决心(1分),体现其执着勇敢,不畏艰难的性格(1分)。
18.(3分)王亮“心里发虚”暗示了王亮的脱贫方案没有得到村里认可(0.5分),为下文“脱贫工作没有进展”埋下伏笔(1分);村民“面面相觑”与下文“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相呼应(1分);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0.5分)。
19.(3分)结尾描绘了荆花漫山遍野盛开的景象(1分);揭示了唯有保护自然资源才能获取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的主旨(1分);传递了村民和扶贫干部们美好的生活愿景,让农村生活富有诗意美(1分);这也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势发展、因地制宜,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分);扶贫干部要切实帮助村民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不能急功近利(1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3点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