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1.1
谏逐客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岀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学习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难点:
学习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李斯
二、写作背景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岀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劝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统天下。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建议禁止私学,焚烧诗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题目解说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六、全文分析
1、文中为何选择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明确:
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2、分析本文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的论证过程,理解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
第一段的内容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先铺陈分说这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新,民富国强;惠王用张仪,扩展疆域,离散六国;昭王用范雎,抑制豪门,蚕食诸侯。第二层将上述事实进行概括并得出结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第三层则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反面论证。驱逐客卿的错误。第一、二层以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论证,第三层从反面论证,所得出的结论都与中心论点一致。
3、分析本文第二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为论据的论证过程,理解这些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
第二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为论据论证秦王驱逐客卿的错误,首先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奇珍异宝,而它们均不出产于秦国,问秦王为何喜爱;接着说如果“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陛下不会享受那些宝物、美女等;最后指出“今取人则不然”,说明秦王重物轻人,不是一代英主该为。这阐明了驱逐客卿对秦国根本利益的严重危害。
4、这一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
(1)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四位秦君重用客卿而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来说明客卿对秦贡献之大,并反诘“客何负于秦哉!”带有愤懑之意迫使秦王反思,从而明确客卿非但无伤而且有大功于秦的事实。
(2)假设论证。文章从反面进行假设:“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强调没有客卿相助,便无今日秦之强大,使秦王以史为鉴,不能不斟酌客卿的去留问题。
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6、本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中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开头作者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两句话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起句便具有振聋发聩之效。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论证过程,作者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从时间上看,文章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文章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作者先论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论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危害,直指“统一天下”这个终极话题,使论说更加切中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进一步论说逐客对秦国的危害;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说明逐客的命令不仅不能使秦国统一天下,而且会使秦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上升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文章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使秦王难以接受,从而造成相反的结果。
七、中心思想
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大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必导致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八、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
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
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3.论证有利。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方法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方法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地看到逐客令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地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彻,才使秦王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
(1)文章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短则三四个字,长则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2)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3)文章还有铺陈、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秦穆公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地铺陈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太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等均用了排比句,有气势、有感染力。
(4)本文中还有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与“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
九、补充资料?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十、总结全文
《谏逐客书》是一篇政论文,主要论述了逐客之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布置作业
秦王在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就采纳了此谏议,取消了逐客令。有人认为这与该文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有关。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课后训练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付与,送给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不该驱逐客卿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②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④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
3.《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4.《谏逐客书》实质是一篇精彩的人才论著,其所阐述的“五湖四海用人才”思想,至今对领导干部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今天,我们同样重视人才,积极探寻培养人才新模式。如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京、江苏、湖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有人认为,这种制度能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各重点学府栽培的人才,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条件。请你针对此观点提出反驳观点及理由。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C
3.D
4.【写作示例】
推荐制的“弊”端在于不公平,太过片面化,犹如一块田地中,只在肥力丰富的一处耕作,而荒凉处则放置不理。这也映射出“人情味”太浓的现象,体现了“推荐制”的不公平性!而且这种制度选出来的学生真的是各个重点中学的最顶尖学生吗?这些学生真的比其他学生都优秀吗?他们的入选是不是会影响一些偏才、怪才进入北大这个中国最高学府的机会呢?
解析:
1.“说”是通假字,通“悦”,喜欢之意。
2.①“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说秦王赢政对待六国客卿的方式,不是原因。③“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是表明“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为引出下文议论服务的。④“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是批评秦王驱逐客卿,轻视人才。②⑤⑥三项是从驱逐客卿会给秦国带来危害的角度来分析,全都属于不该驱逐客卿的原因。
3.A、B、C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辅助作用;
D项中的内容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4.【写作指导】本题考查驳论。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写作本题,要回答以下问题:“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透明?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标准是什么?这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忧。期待北大能出台一套评价优秀学生的机制,让大家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