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木直中绳,以为轮
B.
君子生非异也
C.
吾尝跂而望矣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曲中规
中:合乎
B.
声非加疾也
疾:快
C.
金石可镂
镂:雕刻
D.
风雨兴焉
兴: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用心一也
D.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二、语言表达
6.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___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语句是“ , ”。
八、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每小题4.0分,共6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④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而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卷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义仪节。③从:通“纵”,放纵。④櫽(yǐn)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9.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而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B.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而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C.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而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D.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而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性恶:荀子、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性恶论。
B.忠信: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与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同为古之仁人志士追求修身的基本要求。
C.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城(今山东邹城)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
D.: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所写。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天生好利、有忌恨之心、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了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②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13.请找出文中能够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
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⑤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①苇苕:芦苇的嫩条。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16.对本文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②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节选自《荀子》)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B.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C.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D.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19.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B.“孙叔敖”中的“叔”,指兄弟排行第三,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后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D.“周公”中的“公”是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地均称国。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兴起
B.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得:获得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停止
D.用心一也
用:使用
2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
)
A.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D.子何恃而往
2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等三句从正面说明了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B.“故不积跬步”等两句从反面说明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
C.“骐骥
一跃”等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学习要有刻苦的精神。
D.“蚓无爪牙之利”等句说明了学习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
四、作文
25.请自定中心,运用排比手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
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魏征死后,
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借”的妙处之多,作用之大。
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通“煣”;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2.【答案】B
【解析】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3.【答案】D
【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
4.【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答案】C
【解析】“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6.【答案】(示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7.【答案】(示例)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8.【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答案】C
【解析】根据文段大意断句即可。注意“目”与“见”对应,“耳”与“听”对应。
10.【答案】A
【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
11.【答案】D
【解析】本文同样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12.【答案】①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
②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
13.【答案】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解析】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产生了,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所以残杀陷害产生了,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视听方面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所以淫荡混乱产生了,而礼义、仪节制度就消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之常情,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吻合,而最终导致暴乱。因此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国家)才能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加热并使用櫽栝矫正,这样以后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这样以后才能锋利。现在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正直,用礼义加以引导后才能治理。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向险恶而不正直,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治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是偏向险恶而不正直的,迷惑昏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使他们都受到治理,合乎道德原则的。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感化,积累了学术文化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如果)放纵性情,安于暴戾狂妄,而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用这些看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努力而来。
孟子说:“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说:“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而且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学不到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通过学习得到,通过人为努力做成的。人身上那种不能通过学习得来,不能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而是自然生成的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成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的区别。现在人的本性,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到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不可能学到,这是很明显的。”
14.【答案】A
15.【答案】B
【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
16.【答案】A
【解析】A项说明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
17.【答案】①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②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解析】[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18.【答案】 D
【解析】 此题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虚词判断,如“者”“也”“然而”“则”等。
19.【答案】A
【解析】“文王”是谥号,且大臣死后只有谥号没有庙号。
20.【答案】 C
【解析】 “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21.【答案】①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②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解析】[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为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逐鬼的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身材魁梧,是天下的俊杰;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22.【答案】D
【解析】用:因为。
23.【答案】B
【解析】B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是判断句,C是被动句,D是宾语前置句。
24.【答案】C
【解析】C项说明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25.【答案】 (示例)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展示出历史,你开发了近林和远山。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为大江与汪洋。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一朵飞絮,是一丝希望;放飞了希望,你唤来了温风和细雨。
26.【答案】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解析】本话题是一个蕴涵哲理的故事,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不妨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借其方法,借其思想,借出智慧,借出精神。写这样的话题,切入的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新,平中见深。关于体裁,可以编述故事,可以写议论性散文,可以写小小说,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但本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