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末复习卷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
1.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并举的方针,据此你认为人民币正面图案体现了我国哪一项伟大的建设成就
(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宜昌长江大桥
D.珠港澳大桥
2.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有关联的历史事件
(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手工业合作社
D.三大改造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民主政制建设的最重要成就是
(
)
A.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
A.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我国将国家资源全部投入重工业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
)
6.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
A.工商业改造
B.人民公社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7.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与这段描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被誉为中国三大著名药店之一。1954年北京同仁堂在其经理乐松生的带领下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后的北京同仁堂
(
)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
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
C.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
D.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表明
(
)
A.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真正反映了人民利益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0.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它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它已经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它是
(
)
A.“铁人”精神
B.长征精神
C.延安精神
D.雷锋精神
11.中共八大、“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反映的共同的时代主题是
(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啪啪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
D.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时候
13.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4.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如图的票据见证了
(
)
A.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法制建设
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下列选项能够说明这个结论的是
(
)
A.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6.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失误。以下为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请根据题干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开始全面建设】
材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1)中共八大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党和人民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5分)
【严重失误】
(2)如图这些画报宣传的是什么运动?该运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适时调整】
材料二
1960年夏开始,中共中央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和国际问题。
(3)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依照哪一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适时调整?(1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材料二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材料三
“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根据材料一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状况。党和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原因还有哪些。(2分)
(3)
材料三体现了这一政策的哪一突出特点这一政策的执行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18.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路84号“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墙壁上,镌刻着毛泽东当年说过的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完全是执行领袖意图,秉承领袖指示进行的。到1968年3月下,已经进行了“五大回合”的斗争,分别是打倒彭、罗陆、杨;打倒刘、邓、陶;击退“二月逆流”;打倒了关锋、王力、戚本禹;打倒了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这些所谓的“斗争”都是在路线斗争指引下完成的,公检法被彻底砸烂(仅保留了部分公安系统)斗和被斗,都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法治之殇:“文革”是怎样打断中国法治建设的》
(1)
材料一反映了哪部法律文件的内容?该文件有何重要作用?(2分)
(2)
材料二中该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五四宪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4)
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这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19.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某校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
任务一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
(1)
根据图片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就。(4分)
任务二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
今天到北京来旅游的外国人,喜欢到前门的全聚德品尝一道叫烤鸭的美食。70多年前,这家有名的百年老店,陷入了萧条,甚至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的经理、全聚德第六任掌柜杨福来,为了给职工发工资,开始变卖家产,甚至把自己妻子的陪嫁首饰都卖了,但仍无济于事。北京市市长彭真知道此事后,促成全聚德搞公私合营。杨福来以资方代表身份任副经理,主管业务和接待,他一直干到退休。
(2)
材料中国家对全聚德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5分)
任务三
【树立社会主义模范】
(3)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依据材料,完成下列表格。(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根据题干信息“1962年4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只有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其他选项中的成就均未取得。故答案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题干材料“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可知,该事件强调实现工业化的意义,所以这里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故答案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民主政制建设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选项中只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这一时期制定的。故答案选D
4.C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我国重工业所占比重很高。工业占比超过50%,而工业中重工业的占比也远高于轻工业,所以题干数据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史实。故答案案选C
5.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答案选D。
6.A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又最集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可知,这次运动使上海市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上海建立起来,因此这里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答案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两个女孩的名字“互助”和“合作”可知,题干反映了我国三大改造中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业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故答案选C
8.B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产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案选B
9.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本题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人民”的元素。所以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答案选B
10.D
[解析]本题考查雷锋精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精神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长征精神产生于国共对立时期,延安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B、C两项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中“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知,铸就这一精神的是人民解放军,由此可判断出是雷锋精神。故答案选D
11.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所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1年开始实施的国民经济调整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管是成就还是挫折都属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答案选C。
12.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材料中歌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答案选C。
13.B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根据图表可知,这项运动使我国农业总产值稳步提升,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C、D两项不符合题意。19531956年我国在进行包括农业合作化在内的三大改造。所以造成我国这段时间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的因素应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答案选B。
14.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题干中所给图片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斗大会的入场证,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的史实故答案选C
15.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可知,“文化大革命”只具有消极影响,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6.
(1)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3分)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2分)
(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分)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即可,党和人民今后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这些画报宣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该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7.
(1)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2分)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分)
(2)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影响;中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威胁和包围,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巩固人民政权。(每点1分,共2分)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分)我国开始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工业化,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和包围,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分)起临时宪法作用。(1分)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分)社会主义性质。(1分)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2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受到迫害,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2分)
(4)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2分)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这部法律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法律是1954年宪法,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三小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可知,在这一时期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受到迫害,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
(1)措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3分)
(2)公私合营。(1分)实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①“铁人”②雷锋③党的好干部(每空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可知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的性质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被誉为“铁人”,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甘当螺丝钉”的是雷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