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冲刺:变化类主观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冲刺:变化类主观题(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31 15:3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化类主观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材料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朝,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从北宋宣和五年赐庙额“顺济”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赐封号“显济”,前后达140年。到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这都是为庇护漕运而加封的。明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褒封的规格沿袭元朝,郑和七下西洋有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记载。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据周金琰《妈祖是海洋精神的一面旗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调整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格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它(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
7.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 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生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济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及其融合路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英国枢密院内部形成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内阁”,作为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威廉三世时,辉格党与托利党人士被延揽入阁,但因两者政见不同,争吵不休。鉴于此,1693年以后,从议会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但当时威廉三世把内阁看成国王的仆从,议会对内阁没有控制权,大臣以个人身份对国王负责。安妮女王时,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规定任何人(若不具备进入上议院资格)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竞选进入下院。1708年,女王组建辉格党政府,但安妮女王性格软弱,容易造成决策的反复。于是大臣们遇事先进行磋商,达成一致后再报告女王,使其无选择余地。于是形成了内阁意见必须统一的先例。由此逐步发展成内阁集体责任制,内阁作为整体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立宪派欢欣鼓舞,纷纷组织立宪团体,积极参与咨议局和资政院的组建及议政活动,并连续多次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推向高潮。1911年5月8日,宪政编查馆会同会议政务处将所拟《内阁官制》与《内阁办事暂行章程》上奏,得到允准。在《内阁官制》公布的同一天,清廷任命了国务大臣,责任内阁正式成立。在13名国务大臣中,皇族7人,汉族4人。因此,时人形象地称此内阁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内阁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时间
住房政策
1933年6月13日
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
1933年6月16日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
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根据该法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
1935年4月8日
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9月1日
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
(1)概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林布鲁克(1678-1751)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也不是偶像主义,而是自然的道理”,“孔子……所谓‘天’,就是‘自然’,所谓‘天道’,就是‘自然的道理’”。据此,他猛烈攻击基督教的注疏家和神学家是“为上帝制造谣言的人”。伏尔泰说:“我已经仔细读了他(孔子)的……我在其中只看到纯粹的道理,而丝毫没有骗人的东西。”而所谓骗人的东西,“系指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如神的启示、神学、形而上学之类”。百科全书派的重要人物霍尔巴赫(1723-1789)从儒学的伦理政治文化中,找寻到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君主专制制度的依据,认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的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于是,欧洲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中国文化热”。
——据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等整理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许多的思想家都从耶稣会士译介的儒学著作里汲取灵感,充分发掘儒学的精蕴,与此同时,儒学大本营的国度里正经历明清交替及清朝巩固与强盛的时局变换,一些启蒙思想家针对明末封建君主专制的残暴性和腐朽性,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带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梳理其言论主张,他们也是从儒学的经典里寻找批判的武器。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和欧洲,一些思想家们皆从儒学中寻找到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此固然因于儒学自身中所存在的“理性之光”,但更重要的应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中寻找能够接纳儒学的基础。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
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现实基础的不同。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6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提出铁路计划,主张由铁路总公司出面募集4
000万两白银,包括募集商股700万两,入官股300万两,借官款1
000万两,借洋债2
000万两,先办芦汉铁路,后办苏沪、粤汉等路。
1898年,清政府设立矿务铁路总局,“所有各省开矿筑路一切公司事宜,俱归统辖”。同年,总局颁布章程,规定此后各省开办路矿,无论官商华洋,均应按照本章程办理;借用外资须由总局核准。章程还规定,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其办理一切权柄,总应操之华商。
——据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铁路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变化: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
2、【答案】调整:由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整为继续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废除封建地主剥削调整为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3、【答案】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
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4、【答案】变化:城市管理日益专业化;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
5、【答案】(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作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
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
6、【答案】不同:①中心——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②范围——丝绸之路的范围为亚、非、欧地区;地理大发现的范围为整个世界;③主要商品——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商品为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工业品:④文化交流内容——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交流;地理大发现主要为基督教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⑤方式:前者主要为和平交流,后者主要为暴力掠夺;⑥后果:前者加强了友好交往:后者形成世界市场,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7、【答案】 相同点: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人文思想。(2分)
不同点:
社会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
经济背景: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发展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薄弱);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高度繁荣。
思想背景:中国传统儒学根深蒂固,受外来文化影响(新文化运动);西方自身人文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科技背景: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突破)。
8、【答案】不同之处:英国内阁适应近代政治实践的需要而形成;近代中国内阁是清政府为延续统治被迫组建的,民主政治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9、【答案】不同之处:通过出售的方式减少国企数量;私有化程度高;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
10、【答案】(1)共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答案】(1)共同之处:采用先秦儒家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均反对君主专制;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2)不同:中西方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西方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封建思想束缚松动,中国封建思想的代表理学兴盛,思想禁锢;中西方经济政策存在差异,欧洲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强调重商主义,国家支持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12、【答案】变化:由商办转变为官办;由借助洋债为主转变为以华资为主;逐步加强政府对铁路事业的统一管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