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角度1 非生物因素
1.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A或C
认为引起高山植物不同地带垂直分布是由光的强弱或水分多少引起,而错选答案。一般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也越来越低,而使植物的分布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C
2.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B或D
对群落、生态系统、物种的概念理解不清楚。要求能区分这三者的概念、范畴。
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总和,包含了水、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C
专家会诊
①阳光:a.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b.对动物的行为、生活习性、生殖、生长发育、视觉、体色、趋性等有影响。
②温度:乙影响生物的分布;b.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影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
③水:乙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b.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考场思维训练
1 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丁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不同作物品种。下表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品种名称 金大523 大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 播种日期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 开花日期 8月23日 7月中旬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 日期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 日期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
在北京从播种到 开花的天数 124 80 36
请据资料回答: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产量 (增加、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答案:(1)提前 (2)延迟 减少 (3)日照长度 高考资源网解析: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延长,开花延迟,而光照时间缩短,开花提前。命题角度3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1.根瘤菌和硝化细菌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
A.根瘤菌:;硝化细菌:、
B.根瘤菌:、;硝化细菌;、
C.根瘤菌:、;硝化细菌:、
D.根瘤菌:、;硝化细菌:、
B
对根瘤菌和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不熟悉.认为根瘤菌是自氧型、硝化细菌为异养型。本题考查不同代谢类型的微生物(细菌)的营养,即碳源和氮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虽是共生,但从碳源上看是寄生关系,它不能将无机碳合成有机碳,只能靠宿主供应的有机物维持其生存.此外宿主还供应其水、无机盐及其他生长因子。只是因为它的固氮作用为宿主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氮源,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硝化细菌能将氧化成亚硝酸乃至硝酸.并利用这一氧化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将还原成有机碳。即将和合成 l自身所需的有机物。故硝化细菌的碳;原是,氮源是。
A
2.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根据表回答:
编号 成分 含量 编号 成分 含量
① 粉状硫 10g ② 0.4g
③ 4g ④ 9.25g
⑤ 0.5g ⑥ 0.5g
⑦ 100 mL
(1)此表培养墓町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
(2)若不慎将过量NaCl加入培养基中。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 ,用于培养 。
(3)若除去成分②,加入,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 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
(6)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原则是 。
(7)若表中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增加成分是 。
(1)异养型微生物 (2)碳源 细菌(3)固氮微生物 (4)3 (5)灭菌 (6)微生物的生长需要 (7)某种化学物质
没有认真领会题意和仔细分析。简单作答,致使解答错误。对于一个选择培养基,要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的成分决定。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则不能从它的成分上判断培养何种微生物。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的类型出发。表中的营养物质中含水、无机盐、氮源三类,不含碳源和生长因子,说明该培养基用于培养自养型微生物。若该培养基不慎加入了过量的 NaCl。就成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培养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这个培养基中必须加入有机碳源。
培养基在分装前。要调节pH,而灭菌是在分装后。鉴定菌种,需要制备固体培养基。应增加的成分为琼脂 (凝固剂)。
(1)自养型微生物 (2)含碳有机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3)固氮微生物 (4)3 (5)调整pH (6)依微生物的生长需要 (7)琼脂
专家会诊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五大类。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理解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功能,识记其典型的代表,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目的明确、营养要协调、pH要适宜。培养基可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种类有多种,重点掌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的作用。
考场思维训练
1 农田地壤的表层。白生固氮卤的含量比较多。将用表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①加抗生素 ②不加抗生素 ③加氮素 ④不加氮素 ⑤加葡萄糖 ⑥不加葡萄糖 ⑦37℃恒温箱培养 ⑧28℃~30℃温度下培养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④⑤⑧ D.①④⑥⑦
答案: C 解析:抗生素作用是杀死细菌,达不到分离固氮菌与其他细菌的目的,因细菌一般为异氧型,需要外界提供能源物质。
2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下图表示先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混合菌种,然后分别放在A、B、C三种特殊培养基上培育。基中A培养基以蛋白质作为惟一碳源;B培养基中缺氮源;C培养基成分如下:粉状硫10 g、、、 、、、 1000 mL。请分析回答:
(1)菌落③同化作用类型最可能是 ;
(2)如果要获得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应选用菌落一 ;如果要培育获得大量蛋白酶的菌株,应选用菌落 ;
(3)从图中分析可见,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4)对细菌种群进化有重要作用的变异主要来自于 。
答案:(1)自养型 (2)② ① (3)遗传和变异 (4)基因突变 解析:根据培养基中所含成分的不同,可判断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及功能。培养基A以蛋白质作为唯一来源,培养成菌落①,说明菌落①能利用蛋白质;培养基B中缺氮源,培养菌落②,说明菌落②可固氮合成蛋白质;培养基C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培养成菌落③,说明菌落③为自养生物,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培养适合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生存下来。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微生物的特点与免疫、生物工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1 艾滋病病毒具有圆球形的衣壳,其内有两条RNA,没有 DNA,下图是艾滋病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组成4的单位是 ,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 。
(2)艾滋病病毒侵入人的机体后,主要侵染人的 细胞,在侵染过程中,在5号作用下,能形成 DNA并整合到人体细胞的DNA分子中,可见5是 。艾滋病的衣壳是在人体细胞的 上合成的。艾滋病属于免疫 病。
(3)艾滋病除了通过性传播以外,还会通过
A.水源传播 B.握手传播
C.输血传播 D.空气传播
(4)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可用作 。
(1)艾滋病病毒主要是由RNA和衣壳构成,外被包膜。其中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衣壳除了具有保护病毒的核酸外,还决定了其抗原特异性。
(2)艾滋病病毒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属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也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5是指艾滋病病毒的逆转录酶,在侵入人体细胞后,能指导DNA的合成,进而通过转录、翻译合成自身的RNA,并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衣壳)。
(3)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或带病毒者的血液、唾液、泪液、乳汁中,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及血制品而传染。
(4)利用病毒具有感染性,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运载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作促融剂。
(1)核糖核苷酸 2 衣壳 (2)淋巴T 逆转录酶 核糖体 缺陷 (3)C (4)运载体 促融剂
预测角度2微生物营养与生物实验设计的综合应用
1.请回答下列与生物学实验有关的问题,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请你设计实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
材料用具:(略)
主要步骤:①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 ,另一种是 ,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上、和、。 ②分别向、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菌,适宜条件培养3~4天。 ③分别从、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3~4天。
在本实验中,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根据实验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 ,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 。圆褐固氮菌除了具有固氮能力外,还具有 作用。
分离固氮菌和酵母菌,其原理是能在无氮条件下培养的是固氮菌,而青霉素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能分离出酵母菌,因此需要制备无氮培养基和含青霉素的培养基,像这样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是属于选择培养基。圆褐固氮菌为原核生物,而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氮培养基 含青霉素的培养基 选择
pH要适宜 圆褐固氮菌没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种。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C.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答案:B 解析: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正常条件下是稳定的,培养基中核酸不能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组成。
2 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控制好发酵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处理正确的是
A.从控制磷脂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人手,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捉高谷氨酸的合成速度
B.谷氨酸发酵属于无氧发酵,发酵过程中不需要通气和搅拌
C.控制碳、氮比例为3:1,既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又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合成
D.在发酵过程中应保持pH在5.0~6.0的恒定范围,以利于谷氨酸高效持久的大量合成
答案: A 解析:在谷氨酸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谷氨酸能迅速排放到细胞膜外面,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提高谷氨酸的产量。谷氨酸发酵是需氧发酵,应采取措施提高溶氧量。C:N为3:1时,谷氨酸合成量增大,菌体繁殖受抑制。真菌的适宜pH为5.0~6.0,细菌发酵的适宜pH为7~8。
3 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答案:D 解析:乳酸菌在发酵初期共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表现为种内互助;并且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当它们大量繁殖后,因空间等条件的限制,表现为种内斗争。
4 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溶液,然后将瓶口封闭,在下图有关坐标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在有限的培养基环境小,酵母菌不会呈“J”形增长。
5 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
A.C:N为4:1 B.C:N为3:1
C.隔绝空气 D.加大氮源,碳源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对于谷氨酸棒状杆菌来说。繁殖速度快慢的影响因素是碳氮化。当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速度受到抑制,大量产生谷氨酸;当碳氮比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合成谷氨酸减少,谷氨酸棒状杆菌是需氧型微生物,不能隔绝空气。
6 发酵罐发酵的过程中,使温度升高的热量来源于
①冷却水供应不足 ②微生物代谢旺盛
③培养基不新鲜 ④搅拌 ⑤放料口排出产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冷却水带走热量不会使温度升高,排除A、C;微生物代谢旺盛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能量,且大部分转变成了热能;搅拌通过摩擦产生了热能;培养基的新鲜程度及放料口排出产物影响代谢速度,但与热量的产生无直接关系。
7 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必须不断地调整pH,原因是
①谷氨酸发酵的最适pH为7.0~8.0 ②在发酵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
③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的产量会下降 ④不调整pH,培养液中生成的谷氨酸会转变成其他物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B 解析:发酵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菌种代谢产物的形成。例如,当pH是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8 若不进行扩大培养,直接接种将导致
A.对数期提前出现 B.调整期延长
C.代谢产物减少 D.稳定期缩短
答案:B 解析:扩大培养的目的是让菌体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若直接接种则菌种数目不足,会延长调整期以便合成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
9 发酵工程中选育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能定向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是
①人工诱变 ②基因移植 ③细胞杂交 ④杂交育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人工诱变不定向,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变异也是不定向的。基因移植,细胞杂交(细胞融合),可定向改良品种。
10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利用微生物给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回答下列有关发酵工程的问题:
(1)要高产、高质,首先是菌种的选育;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2)发酵罐一般都有搅拌器,但在利用乳酸菌生产乳酸时不用,这是因为 。
(3)单细胞蛋白是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发酵产品,它利用的是微生物的 。
(4)不同的微生物有各自的代谢特点,人们常据此来分离、鉴别微生物种类,某实验室有二个菌种,分别可能是胱氨酸依赖型细菌(无胱氨酸不能生长),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但试管上标签脱落,请根据它们的代谢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鉴定。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二个菌种的试管上分别标上A、B。
以下步骤是:
①
②
结果分析:
①
②
答案:(1)B (2)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 (3)菌体 (4)步骤:①配制不含胱氨酸和甲基营养的普通培养基分装到6支试管中,标上1、2、3、4、5、6;在1和2中加胱氨酸,3和4中加甲基营养,5和6中都不加,一起灭菌。②将A菌种接种于1、3、5号试管中,B菌种接种于2、4、6号试管中,适宜条件下培养数天。结果:①1、3、5试管中,只有1上生长,则A菌种为胱氨酸依赖型,若只有3上生长,则A为甲基营养型 ②2、4、6试管中,若只有2上生长,则B菌种为胱氨酸依赖型,若只有4上生长,则B为甲基营养型。解析:结合题意,一类细菌无胱氨酸不能生长,另一类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则分离这两种细菌,需制备两种培养基。
11 某酒厂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用酵母菌生产酒精度数不低于12度的米酒,其主要工艺流程为:糖化→发酵→后加工(勾兑、贮运)。发酵过程主要是在5的发酵罐中进行,其主要工艺为:原料→接种菌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糖化阶段主要包括蒸煮大米和加入“糖化酶”等。“糖化酶”使(大米中)淀粉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2)在发酵工艺中,接种菌种时常加尿素或其他肥料,其目的是 。
(3)图①的横坐标代表氧分压,纵坐标代表相对值。图中能够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变化的曲线和能够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糖的速度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4)在图②中,用曲线表示在发酵阶段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情况。
(5)在培养过程中,酵母菌所进行的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为 。
答案:(1)淀粉麦芽糖葡萄糖(2)供给酵母菌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氮源或无机盐。(3)A、C(4)图略(5)能量 (酒精)能量 解析:考查了微生物代谢、生长、培养等多方面知识,要求能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命题角度2 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1.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此占据资源,这种对种的保存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
A
认为林鸽群的大小对被苍鹰捕食的几率没有影响,实际上。林鸽群较大时种内互助功能会明显提高,因而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鲈鱼捕食幼鱼,是属于种内斗争,对个体不利,但对种的生存与发展是有利的;猴群是典型的营社群组织生活,分工合作,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彼此消长,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D
2.下列生态因素均影响红腹锦鸡的产卵量,但不同季节限制红腹锦鸡产卵量的关键因素各不相同。
春天是 。
夏天是 。
冬天是 。
A.温度过高 B.日照过短
C.食物不足 D.温度过低
BAD
在影响产卵的因素中,在不同季节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掌握不清楚。生物的生存繁衍,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种生态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对鸟类来说,影响产卵的因素有食物、温度、日照时间等,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关键因素是不同的。
有些鸟类是春天进入繁殖期的,这些鸟类需要长日照刺激,通过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通过促性腺激素促进鸟类性腺发育并分泌大量的性激素,鸟类进入繁殖期。温度对鸟类繁殖行为的影响较小,因为鸟类是恒温动物。但在夏季过高的温度是鸟类繁殖、孵卵等所难以忍受的,对于家养的鸡鸭之类的禽类来说,往往是导致产蛋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在春季长日照条件能够得到满足,限制鸟类繁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食物。
C A B
专家会诊
分析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要先据题意确定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若是种内关系,要根据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的内容及课本实倒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确定;若为种间关系,要根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异同点分类确定;同时要学会运用图表法和比较分析法。
考场思维训练
1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食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关系中,不属于种间斗争的是
A.敌害与鳄鱼 B.鳄鱼与小鸟
C.鳄鱼与小虫 D.小鸟与小虫
答案:B 解析:鳄鱼与小鸟间为种间互助。
2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森林中,水分始终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主导因素
B.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素任何时候都是同时且共同起作用的
C.在湖泊中,水分一般不会成为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D.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答案: A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而共同发挥作用,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起关键作用(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不同,如果环境出现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会随着改变。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新陈代谢等知识间的联系
1.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甲),飞蝗的发生量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乙)。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 B.寄生 C.小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空气干燥时要 。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1)B C (2)多 (3)变大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预测角度2种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1.如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人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人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覆虫之间又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和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正确理解曲线是解题的关键。(1)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菌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2)依据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大草履虫;(3)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苹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汰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下列事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听有的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答案:B 解析:鱼类、鸟等多种生物,而不是同种生物。
2 下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
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
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
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出生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
答案: C 解析:在图可知b国女性数量稳定,若出生率不变,平均寿命增加,在和平年代,B国的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
3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解析:甲种群中年幼的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乙种群幼年个体少。
4 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答案: B 解析:据题意,生育期女性相对少些,意味着后一阶段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5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种植玉米,是单一作物品种,只能形成种群,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6 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答案:D 高考资源网解析:农贸市场不属于一定的自然区域,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7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大约需40~80年,而瑞典的人口将会保持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A.种群的年龄结构 B.种群的性别比例
C.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 A 解析:预测未来数量取决于年龄结构。
8 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 10粒可育种,当年亲体死亡。若环境条件适宜、没有敌害影响,按此生育率计算,该种群的年增长倍数及到第五年该种群的成年个体数分别为
A.11 B. 11 C. 10 D. 10
答案:C 解析:种群计数时,以自身为第一年,则第五年即是繁殖的四年后。
9 下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解回答:
(1)如图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 和 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A.的影响。在与其他种群关系之间受限制的有 和 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变化,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
(3)由a曲线与b曲线所围成的阴影部分表示 。
(4)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 , 。
答案:(1)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 捕食 竞争 O (3)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10 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 、B
(2)假如B种群是某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特别保护哪一年龄段上的个体 ,对珍贵稀有的野生生物资源,我们就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3)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请在右图空白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
答案:(1)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2)幼年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对公民加强教育和法律管理等。(3)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下列微生物的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
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色素
B.多糖、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
C.核苷酸、多糖、维生素、毒素、抗生素
D.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
答案:D 解析: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没有菌种特异性。
2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生长对数期时分裂速度最快,种内斗争最激烈最显著
B.处于生长稳定期时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最稳定,常作为科研材料
C.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不需要氧气参与
D.处于生长衰亡期的微生物仍有繁殖现象
答案: D 解析:A项中对数期分裂速度最快,而稳定期和衰亡期的种内斗争趋向显著,B项应为对数期,C项中不同微生物有的需氧有的不需氧。
3 已知甲、乙两种培养墓成分不同,但均适合某种细菌生长。现从甲培养基中取少量处于对数期的这种细菌,接种在新鲜的乙培养基上(假设培养条件适宜且无杂菌污染),则在接种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细菌在乙培养基上的状况与在甲培养基上的状况相比,不发生改变的是
A.细胞分裂速度 B.诱导酶的种类
C.组成酶的种类 D.细胞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组成酶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受遗传物质控制。
4 下表所列数据来源于一个有关细菌种群数量在25h内的增长实验。
时间(h) 1 5 10 15 20 25
细菌数量 750 9000 44000 35000 11000 6000
下列哪条曲线能反映上表结果
答案: A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细菌数目先增加后减少。
5 下列与微生物生长、代谢、繁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的细胞质里悬浮着多种颗粒状的内含物,但无细胞器
B.当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只能合成一种类型的蛋白质
C.与酶合成的调节相比,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D.连续培养有利于微生物尽快地将代谢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上
答案: C 解析:细菌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不同的病毒合成蛋白质的种类不同,连续培养保证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使微生物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生长。
6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不能同时存在
B.诱导酶—旦产生,其活性将一直保持下去
C.微生物代谢受遗传和环境共同控制
D.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必需的
答案: C 解析:酶合成与酶活性同时调节微生物代谢,诱导酶需要时合成不需要时分解,次级代谢产物不是微生物所必需的。
7 培养微生物时,下列因素中哪些能缩短调整期
①用与菌种相同的培养基 ②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③对数期获得的菌种
④接种量加大 ⑤接种种类加大 ⑥接种时间提前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作菌种应选生长繁殖快,即对数期的细菌。
8 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代谢和生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微生物的正常生长都必须补充生长因子
B.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方式有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调节
C.在微生物生长的对数期细胞的形态最多
D.微生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产生
答案: B 解析:选项A不必补充生长因子,C项中应为衰亡期,D项中次级代谢产物是在特定阶段产生。
9 将10毫升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2)对酵母菌而言,10毫升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个。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答案:(1)样品2、样品4、样品1、样品3 (2)1.21×107(3)培养液中的物质不断被消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 解析:由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产生溶于水形成,再离解产生,使得溶液中pH将逐渐下降。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且pH逐渐下降,部分酵母菌因缺乏营养而死亡并解体。
10 根据下图所示细菌生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的是 期。
(2)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材料的是 期,此时期细菌代谢 ,个体的 和 比较稳定,细胞数目以 形式增加。
(3) 期活细菌数目最多,此时细胞内积累大量 ,为延长此期可采用方法。
(4)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一般以 为单位来研究。
答案:(1) 调整 (2)对数 旺盛 形态 生理特征 等比数列 (3) 稳定 代谢产物 补充营养物质 (4)群体 解析:考查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理解。
11 下图为微生物代谢调节的两种情况。请据此回答:
(1)在图甲中,谷氨酸含量的增加,可以抑制 过程;在图乙中 的共同积累,可抑制 过程。上述事实说明,代谢产物的积累,使 下降,从而使代谢中断。这称为 。
(2)能进行图甲发酵的微生物是 和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迅速外排,从而提高产量。
(3)若进行图乙的菌种发酵,也能进行谷氨酸发酵,这一菌种是 ,人们通过改变它的遗传特性,阻断 过程,解除代谢产物对发酵过程的抑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赖氨酸的产量。
答案: (1)③ 苏氨酸和赖氨酸 ② 酶活性 酶活性的调节 (2)黄色短杆菌 谷氨酸棒状杆菌 细胞膜(3)黄色短杆菌 酶合成 解析:此图巧妙地将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相结合,把人工控制微生物发酵的两种方式相对比,能使同学们分清黄色短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相同及相似之处。命题角度2发酵工程的应用
1.下图表示制造啤酒的过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原料放进沸水中混合
(2)为什么要在混合物冷却后才把酵母菌加进去
(3)请写出酵母菌所进行的生理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研究者发现温度的变化对气体产量有影响,并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气体的产量(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用表中数据,设计完成曲线图。
温度(℃) 气体体积 温度(℃) 气体体积
20 10 30 25
40 35 50 20
60 8 70 2
80 1 100 0
(5)请解释这条曲线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 。
(1)除原料中的细菌 (2)避免高温影响酶 的活性 (3) (4)图中未注明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一直上升或一直下降 (5)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需要酶的参与,而酶受温度影响
对发酵工程中涉及的微生物营养、代谢、种群特点掌握不清楚,或者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
酵母菌发酵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原料放入沸水中混合是杀灭细菌、消毒;等到混合物冷却后才加酵母菌是避免酵母菌失活;发酵罐加盖子.是为了满足无氧呼吸的条件;曲线图的绘制以温度为横坐标,以气体体积为纵坐标。
(1)杀灭细菌、消毒 (2)避免酵母菌受热 失活 (3)
(4)纵坐标标注气体体积及其数值,作下图;
(5)该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40℃是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当温度超过40℃,酶的活性随之下降,高温使酶失活
考场思维训训练
1 下图是发酵工程生产产品的流程简图,据图回答:
(1)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养的,①是 ;高产青毒素菌种是通过②培育的,②是 。③是 。
(2)④表示 ;⑤表示 。
(3)整个过程的中心阶段是发酵,在此阶段需随时取样,检测 等。以了解发酵过程,还要及时添加 ,同时严格控制
。
(4)若⑥是单细胞蛋白的话。⑥是 。氨基酸、维生素属⑦的 产物。
答案:(1)基因工程 诱变育种 细胞工程 (2)接种 灭菌 (3)细菌数目和产物浓度 培养基 发酵条件(溶氧、温度、pH、通气量、转速) (4)微生物菌体 初级代谢。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发酵工程与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1.目前微生物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大规模的发酵工程,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
(1)自然界细菌变异的主要来源有 。图甲表示利用某种好氧细菌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发酵工程流程图,欲获得该菌种首先要通过 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 技术获得工程菌。
(2)选择好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后,应选用 期的菌种接种到发酵罐内的培养液中,原因是
。
(3)该发酵过程的产物属于 代谢产物,一般在 期大量合成,为了尽可能多地提取人的生长激素,采用图乙的方法。图中1、2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 ,图中3表示流出物,其中包括的物质有:
。
(4)在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需要冷却系统冷却的原因是: 。
细菌因为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变异来源主要有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使细菌获得特定的基因,从而获得特定的产物。菌种扩大培养是采用对数期的细菌作菌种,而获得的发酵产物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1)基因突变 人工合成基因 基因工程
(2)对数 细菌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征稳定
(3)次级 稳定 新鲜培养液 无菌空气 人的生长激素(代谢产物,老的培养基,菌体等均可)
(4)微生物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热量
预测角度2 发酵工程与生物新陈代谢、生态学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1.人造蛋白食品的生产可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食用真菌蛋白是人造蛋白的一种。下面为真菌蛋白的制造过程的图解,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单细胞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
B.通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体
C.单细胞蛋白不能作为人类食品
D.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抗生素
(2)由图中向发酵罐里加入的物质看,真菌的代谢方式为 型。发酵过程中活菌数目达到最多的时期是在 期。
(3)向发酵罐里添加少量氨水的目的是 。
(4)添加的糖可被真菌利用、转化形成真菌蛋白必须 经过的生理过程是 。真菌蛋白常作为家畜(猪)的饲料添加剂,猪在食用这些添加剂后能被加速育肥的原因是 。
(5)下列关于对“微生物连续培养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及时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产量
B.有利于微生物尽快将代谢产物释放到培养基中
C.能消除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一些环境因素
D.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6)下面关于“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不正确的叙述是
A.温度过高,发酵周期缩短,产量下降
B.温度不会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C.温度能影响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7)通常所说的“微生物”,包括病毒、放线菌和细菌还包括真菌,如 等。
从图中看,发酵罐需加入糖和灭菌空气可知真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发酵过程中加氨水,一方面是调节pH使环境符合真菌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提供氮源满足真菌营养的需要。由糖类转化为氨基酸,必须与含氮部分结合,即氨基转换作用过程。而蛋白质饲料育肥,是蛋白质经动物消化吸收后,经脱氨基作用,其不含氮部分转化为脂肪。
(1)B
(2)异养需氧、稳定
(3)调节pH、提供氮源 防止杂菌与真菌间的竞争
(4)氨基转换作用 蛋白质(消化吸收后、经脱氨基不含氮部分)可转化为脂肪
(5)B
(6)B
(7)霉菌(青霉、根霉、曲霉)、酵母菌(答一项即可)命题角度3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1.右图是细菌的生长曲线,a、b、c、d分别表示细菌的不同生长时期。下列关于各时期细菌生理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是
A.a时期细菌生长繁殖慢,但合成诱导酶迅速
B.b时期代谢最旺盛,与a和c期共同构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C.c时期种内斗争非常激烈,死亡率远大于出生率
D.d时期初级代谢产物最多,人工连续培养可延迟该期的出现
C或D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往往因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没有认真解读题意而误选。a时期为调整期,细菌生长繁殖慢,但诱导酶的合成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控制。c时期为稳定期,种内斗争激烈,但细菌数目维持恒定,死亡率和出生率基本平衡。d时期为衰亡期,此时次级代谢产物已大量积累,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连续培养可延长稳定期。
B
专家会诊
单个微生物个体生长不明显,实际中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重点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四个时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的主要特征,复习中应注意对种群增长曲线与细菌生长曲线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研究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实际意义。对于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分别掌握温度、pH和氧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考场思维训练
1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温度过高,发酵周期缩短,产量降低
B.温度不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C.温度能影响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答案: B 高考资源网解析:发酵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菌种吸收养物质时多数是主动输,需细胞提供能量,这与温度有关。
2 下图曲线表示一个细菌的种群数量在24小时内的生长情况。在后面时间段内细菌数量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
A.呼吸作用下降
B.营养物质消耗尽
C.分裂能力消失
D.所处的pH值改变
答案:B 解析:由于营养物质消耗而出现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 微生物代谢和生物与环境知识的综合应用
1.人工种植蘑菇是一项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农业技术,请结合一些具体的生产环节和一些相关问题分析回答:
(1)蘑菇培养基(菌床)中要加人大量的有机质,原因是 。
(2)菌床在接种前要进行灭菌处理,否则很容易长出大量的霉菌。霉菌与蘑菇的关系一般为 。
(3)种蘑菇所用菌种一般是新代蘑菇产生的一些褐色粉末,这些粉末实际上是 ,这种生殖方式在生物界属于 生殖。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蘑菇属于 者。
(5)蘑菇的细胞与细菌细胞差别很大,主要是 。
蘑菇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在菌床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与蘑菇竞争,蘑菇是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无性生殖,蘑菇与细菌的差别是前者为真核生物,而后者是原核生物。
(1)蘑菇是异养型生物,营腐生生活 (2)竞争 (3)孢子 无性 (4)分解 (5)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预测角度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基因工程的综合
1.将大肠杆菌的质粒取出,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以后,重新植人大肠杆菌细胞内,然后,用这种带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就能得到大量的人生长激素。
上图反映工程菌的生长曲线。据图回答:
(1)在大规模生产中,需要将选育的工程菌菌种经过多次扩大培养,再进行接种,扩大培养选用 期的细菌,并通人无菌空气。
(2)若把大肠杆菌接种到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只,只有葡萄糖全被消耗后大肠杆菌才合成半乳糖苷酶来利用乳糖。这一事实表明半乳糖苷酶属于 ,该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增强了大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请在图中画出大肠杆菌生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工程菌,其培养过程与一般细菌相同,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菌种。诱导酶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控制,只有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才会合成,而题目中半乳糖苷酶就属于这种情况,酶合成的调节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照图中细菌数目变化曲线,可知在对数期生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至0,而在衰亡期其生长速率呈现负增长。
(1)Ⅱ 对数 (2)诱导酶 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如下图命题角度1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代谢调节
1.以下能正确说明酶活性调节的是
A.只要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活性就下降
B.代谢产物将使直接形成此化合物的酶活性下降
C.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
D.控制生产条件是人们对酶活性调节的惟一手段
A
对所学知识以及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如合成谷氨酸的途径)不能灵活应用。
酶活性调节主要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使酶结构变化而导致酶活性改变。因此,代谢产物将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一定是对直接形成此化合物的酶影响,而且也不一定是一种代谢产物积累,酶活性就下降;第二,微生物一般不会积累大量的代谢产物,生产中要积累代谢产物,可采取一定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便可减少对酶活性的抑制;第三,对酶活性调节的措施除控制生产条件外,还可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C
2.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和谷氨酸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酶是维持菌体基本生活的必要条件
B.菌体能合成各种生长因子,不需要从外界补充
C.发酵液pH呈酸性时,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D.细胞膜透性的改变,可解除代谢产物对有关酶活性的抑制
A或C
对微生物营养以及代谢生长过程不熟悉。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需要补充的,因为微生物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酶或合成能力有限,只有补充了这些物质,微生物才能正常生长。
B
专家会诊
研究微生物代谢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人工控制调节微生物的代。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调节都同酶有着密切的关系,复习时要联系生产实际,掌握有关酶的性质和特性,重点注意有关酶的存在与生物合成特性,分析并掌撮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过程,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
考场思维训练
1 黄色短杆菌能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苏氨酸和赖氨酸,人体细胞则能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谷氨酸,这两个生理过程都
A.需要相同的酶催化 B.要求pH为6.5
C.要经过氨基转换作用 D.有尿素生成
答案:C 解析:正确现解转氨基作用的概念。
2 关于酶合成调节与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者受遗传物质控制,后者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B.前者不如后者快速精确
C.二者同时存在,密切合作
D.在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中,前者起主导作用
答案: D 解析:两种调节方式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
命题角度2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1.下图为某种微生物体内合成氨基酸的途径。在发酵工程中利用该种微生物来生产大量氨基酸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酶①浓度
B.在高温、高压下发酵
C.对该种微生物进行诱变,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②的菌种
D.对该种微生物进行诱变,选育出不能合成酶③的菌种
A或B
没有结合教材中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的途径对题意认真分析,以及对各选项没有仔细比较。由题意可知,当氨基酸甲和乙都过量时,会抑制中间产物反应速度,而当氨基酸乙含量不过量时,抑制酶活性的作用被解除,合成代谢迅速恢复。因此要提高氨基酸甲的产量,除去酶③以除去其催化产物对中间产物的抑制。
D
专家会诊
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等,另外,在某些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从而提高产量。
考场思维训练
1 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如下图:
葡萄糖→中间产物→酮戊二酸
要提高谷氨酸的产量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葡萄糖的量
B.改变谷氨酸杆菌细胞膜的透性,使谷氨酸迅速排出
C.增加α—酮戊二酸的量
D.增加谷氨酸脱氢酶的量
答案:B 解析:当谷氨酸合成过量时会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使合成代谢中断。提高谷氨酸的产量,可通过改变谷氨酸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迅速排放到细胞外。考点28 发酵工程简介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与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发酵工程的应用
发酵工程与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发酵工程与生物新陈代谢、生态学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1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与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1.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 , 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个生长时期的长短是固定的,无法人为缩短生长周期 ②对数期是采样留种的最佳时期 ③在稳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可以提高产量 ④调整期是收获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或C
对谷氨酸发酵过程理解不透彻,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当中。连续培养可缩短培养周期,在稳定期,活菌数目达到最高峰,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此时是收获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
B专家会诊
结合课本中发酵罐的结构示意图,理解发酵工程的实例——谷氨酸发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发酵工程的一般概念,掌握发酵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基的选育、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产品的分离与提纯等步骤。
考场思维训练
1 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玻璃瓶,已知一瓶混有酵母菌,一瓶混有乳酸菌。一瓶只有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足
A.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
B发热的瓶子肯定混有乳酸菌
C.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能量会增加
D.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减少
答案: A 高考资源网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 在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味精的过程中,要对发酵罐
A.严格密封
B.不断通人二氧化碳
C.先通风,后密封
D.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答案: D 解析:谷氨酸棒状杆菌为好氧菌。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在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不属于光的生态学效应
A.雁等候吗的迁徙
B.鱼的洄游
C.藻类在水中的分层
D.美洲兔的夏毛为褐色。冬毛为白色
答案: B 解析:鱼类洄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2 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亡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谱成分不同
答案:D 解析:在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光谱成分不同造成的。
3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
答案: C 解析:菊花为短日照植物,使其在夏季开花,应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4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答案: C 解析:结合图和题意,可知这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
5 在海洋中,由于火山活动出现了甲乙两个大小相仿的新生岛。此后数目年,两个岛上鸟类种类与个体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明不正确的是
A.甲岛比乙岛鸟种类多,而两岛鸟类总数差不多
B.乙岛上鸟类种内斗争最激烈
C.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甲岛
D.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乙岛
答案:D 解析:由图知甲岛上鸟种类多,而两岛鸟总数差不多。乙岛上鸟种类少种群内个体数多,乙岛上种内斗争激烈,甲岛生物种类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强。
6 下列几组图示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答案: A 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竞争属于种间斗争关系的一种。
7 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项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mm3) 292 144
体积(mm3) 64 63
表皮厚度(pm) 1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答案: A 解析: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光合作用;表皮越厚,越有利于抗蒸腾作用。
8 当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群,占有同一环境时,最可能发生
A.互利共生 B.竞争
C.捕食 D.相互寄生
答案:B 解析:两种生物生态位一致,最可能发生竞争关系。
9 图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条件下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7
A.温度在t~范围内 B.温度在~范围内
C.温度在以下 D.温度在以下
答案:B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纵坐标代表物种(种群)个体数量,横坐标代表温度,物种2在~温度范围内个体数量超过了物种1,故在温度~范围内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
10 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巴西引进一种蜗牛进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有少量该种蜗牛逃出养殖池,大肆吞噬蔬菜,并使本地蜗牛几乎绝迹,这一现象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种内斗争 B.寄生、竞争
C.捕食、竞争 D.竞争、种内斗争
答案:C 解析:蜗牛与蔬菜是捕食关系,而两种蜗牛之间为竞争关系。
11 农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从生态学的角度可解释为
A.种植过密会造成大面积倒伏
B.种植过密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C.种植过密会阻止空气流通,影响呼吸作用
D.种植过密会使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D 解析:种植过密导致减产,从生态角度看,是种内斗争加剧的结果。
12 下图所示是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同一容器里培养的结果。请据图回答:
(1)这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时,由于争夺 而发生斗争,这在生物学上称 。
(2)从这种草履虫斗争的结果证实;适者是 ,不适者是 。
(3)适者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生物关系由 转变为 。
答案:(1)生活资源 竞争 (2)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3)由少到多趋于平衡 竞争 种内斗争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起,双小核草履虫数量逐渐上升后趋于平稳,而大草履虫数量先上升后下降,说明两种草履虫为争夺同样的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称为竞争。
13 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 和 。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 。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须含有 外,还须置于 外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一食物丰富”,②“有光一食物贫乏”,③“无光一食物丰富”,④“无光一食物贫乏”。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 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 ,B: ,C: ,D: (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 关系。
答案:(1)氧气 养料 (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 无机盐 有光 (4)④②①③竞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题意,分析并解答问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命题角度1种群的特征
1.)下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C
没有将题意和图形所表达的含义理解,认为种群数量会下降而选C选项。仔细分析题意,要求选出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曲线,而题意表明该种群的幼体被捕食造成数量减少,而中年、老年个体数基本不变。
A
专家会诊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这与种群的特征密切相关;对种群的四个特征概括如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考场思维训练
1 在下面的4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D 解析:处于衰退型的种群最可能灭绝。
2 下列各项中属于—个种群的是
A.一座山上的树
B.校园操场边一排长势整齐的柳树
C.一块草地上的草
D.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马尾松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由不同年龄个体组成的,且必须有一定的个体数量。
命题角度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研究意义
1.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D
认为种群增长与种群密度之间没有密切联系。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馈调节。种群密度低时,环境资源充足,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高;当种群密度上升时。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B
2.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A或D
对种群增长曲线的特点理解不清楚。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B
专家会诊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呈现“J”型曲线。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呈现出“S”型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对害虫防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人口等问题有重要作用。
考场思维训练
1 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从图形上看两种群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
2 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密度增加,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B.种群密度减小,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
C.种群密度不变,达到其环境最大载荷能力
D.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其下一代全部灭亡
答案: C 解析:种群增长率为零,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倍命题角度3 生物群落的概念
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菌培养基上播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C
认为无菌培养基上长出的共生菌落生物种类不足以构成群落。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由概念可看出,群落是生物总群的集合体,强调异种生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比种群大。“热带雨林”和“红松林”既有多种生物,也有无机环境.显然超过群落的范畴。而D项中“大肠杆菌”只是种群。而“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细菌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群落。筛选出D符合题意。
D
专家会诊
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这些种群并非随意地、偶然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严格的、合理的空间配置状况,这种空间配置(如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彼此相互适应的统一整体。
考场思维训练
1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答案:A 解析:森林中树木的间隙分布灌木和草丛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1.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入我国江海湖泊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云南滇池水面几乎全部占据,选成旅游、水产多方面损失。图中曲线 符合水葫芦的疯狂蔓延,表现了达尔文进化观点中所说的生物 的特性。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 ,是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
(2)如图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 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 段。
(3)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带阴影的部分表示 。曲线中表现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种内斗发表现最为剧烈的时段是 。在对青霉菌进行发酵培养时,提取青霉素的最佳时间点应在 点。
(4)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应把握在 点时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
(5)如果上图表示“植物叶的生长时间与叶内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图中正确表示的曲线是 。
水葫芦是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因没有天敌、气候适宜,呈“厂型生长曲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曲线一般为“S”型,则在增长率较高的时间段内,老年人数量较少。图中阴影部分是种群数量的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别,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造成部分个体被淘汰,在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由于个体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剧烈。为保证种群的正常增长以及不受环境的制约,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1)I 过度繁殖 外来生物(物种)入侵人为 (2)a—b a—b (3)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或环境阻力,生存压力) b—c c (4)e (5)n
预测角度2 种群增长曲线与发酵工程的综合应用
1.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
I.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呈现 型增长,该种群的生长在20h之前处于 期。
(2)d呈现 型增长。在100 h~120 h,d的增长率将 。若在现有条件下继续培养,其种群数量将 。
(3)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将 ,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 不足和 积累。
Ⅱ.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每隔20小时,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带有细小方格刻度的玻片,可用于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上,计数所选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锥形瓶中酵母菌总数。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每次取样前,要轻轻振荡几次锥形瓶,目的是 。
(2)观察时发现一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分析题意和图形,可知曲线a为“厂型,曲线d为“S”型,两者的差别在于培养液更换与否,造成曲线d形成的原因为营养物质不是和代谢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测定,本题中采用取样,为了测定的准确,取样前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如果单位体积内酵母菌过多,需要稀释数倍后再检测。
I.(1)J 调整期 (2)S 下降后保持稳定
减少 (3)下降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Ⅱ.使酵母菌混合均匀 将培养液稀释数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下列关于病毒的不合理应用是
A.用动物病毒防治害虫
B.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
C.用噬菌体控制烧伤部位的绿脓杆菌感染
D.用肝炎病毒注射到人体治疗寄生虫疾病
答案:D 解析:病毒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可用于防治害虫或有害细菌,但病毒寄生的生物是专一的,如噬菌体只寄生于细菌体内。
2 有关对硝化细菌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核糖体也含叶绿体
B.含有DNA和RNA,且DNA位于染色体上
C.因为它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含有线粒体
D.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 D 解析: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也不含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
3 实验室用于分离出与大肠杆菌混杂的酵母菌,对培养基的要求,下列哪一项是不必要的
A.添加凝固剂 B.不加氮源
C.添加青霉素 D.pH调节到5.0~6.0
答案: B 解析:酵母菌是真菌,对青霉素有抗性,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二恶英”“口蹄疫”“疯牛病”“艾滋病”是全世界十分关注的几个问题,下列四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口蹄疫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有蹄类动物(如猪、牛、鹿等)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而使人致病的机会极少
B.1999年比利时爆发的“二恶英”食品污染事件,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污染
C.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最终使人失去免疫能力而致命
D.疯牛病是疯牛病毒感染牛引起脑病变而致命的疾病(BSE),人类食用BSE病牛制成的食品,会感染脑病变的致命雅氏病
答案:B 解析:“二恶英”是由某些难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引起的污染。
5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增强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活动加强
答案: D 解析:甲代表硝化细菌类型的生物,乙代表反硝化细菌类型的生物,丙代表固氮菌类型的生物。
6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酵母菌、甲烷杆菌
B.艾滋病病毒、支原体
C.噬菌体、谷氨酸棒状杆菌
D.乳酸菌、支原体
答案: D 解析:酵母菌属真核生物,病毒(如噬菌体)为非细胞生物。
7 下表表示某种细菌在7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表示不能生长,“+”表示能够生长),其中S、C、 M表示简单培养基,U、V、X、Y、Z分别代表加入简单培养基的不同物质。分析这种细菌不能合成的物质是
编号 培养基 生长状况
① S、C、M —
② S、C、M+V+Z —
③ S、C、M+U+Y +
④ S、C、M+Z+X —
⑤ S、C、M+V+Y +
⑥ S、C、M+U+X —
⑦ S、C、M+Y+Z +
A.U B.V C.Y D.Z
答案: C 解析:当缺少细菌不能合成的物质时,细菌将不能生长。根据这一点,选择细菌不能生长的②④⑥培养基观察,可以确定,V、Z、X、U不是细菌不能合成的物质,因为它们存在的情况下,细菌仍不能生长;而细菌能生长的培养基③⑤⑦中,均添加了Y,因此细菌没有合成的物质是Y。
8 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气、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A.接种针、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
D.接种针、培养基、手
答案: C 解析:考查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初步了解。
9 细菌、放线菌和蓝藻等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A.没有以生物膜为基础分化而成的核膜和细胞器
B.遗传信息量少,以一个环状DNA分子为载体
C.体积小、进化地位原始
D.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
答案: A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10 下列关于支原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其细胞膜外有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构成的细胞壁
B.其细胞中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等各种细胞器
C.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人的细胞膜相似
D.其细胞结构与细菌、蓝藻、放线菌的细胞结构相似
答案: B 解析: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
11 使人类患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类冠状病毒。下列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类分子生物,由蛋白质和DNA构成
B.它是一类分子生物,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C.它只有侵入人体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
D.各种抗菌素对它都没有杀伤作用
答案:A 解析: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体内不存在DNA。
12 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 取培养皿A若干(、、……),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加入含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 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九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 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的一枚“印章”,在上轻轻盖一下,再在上轻轻盖一下,这样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准确的“复制”到了之中,将培养一段时间后,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 根据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都保留下来,都具有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普通培养基中的营养要素物质有 ,根据培养的用途,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实验过程中为了 缩短时间,最好在细菌生长的哪一个时期接种 。
(2)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细胞出现 的结果。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 的作用,实验中所用的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 。
(3)如果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答案:(1)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选择培养基对数期 (2)基因突变 选择 异养需氧型 (3)用适量紫外线照射一段时间(其他引起基因突变的方法也行)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题意,然后针对每个小问题,联系所学知识便不难解答。
13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 ,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 的培养液,接人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 。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计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 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1)目的菌 选择 (2)化合物A 异氧需氧 (3)减少 增加(4)画线 (5)定期取样 细菌数目的对数(6)灭菌 解析:综合考查了微生物培养中的相关知识,题目要求筛选目的菌,而加入有机化合物A的作用,一方面是选择出目的菌,另一方面是提供碳源和氮源。在该目的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振荡,说明该菌生长要有空气的参与,即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