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1 14: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本内容,理解语句的含意。
3、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景物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识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探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
(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________。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________。
第三部分(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平凡的山水
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文章第6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任务二 理解语句的含意
3.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涵?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任务三 赏析景物描写
5.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小溪;鼠麹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6.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学习了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请你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风物
联想
情思(感悟)
小溪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麹草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加利树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麂子
幻境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明主旨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