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怡情(
)
liàn(
)达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涉猎(
)
聪颖(
)
滞碍(
)
要jué(
)
劝诫(
)
吹毛求疵(
)
咀嚼(
)
预学检测
味同嚼蜡(
)
咬文嚼字(
)
yí
练
chóu
zǎo
jiè
诀
zhì
xiá
jié
shè
yǐng
cī
jué
jiáo
jiáo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
《最苦与最乐》
《敬业与乐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谈创造性思维》
《谈读书》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
谈
读
书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梳理思路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功用
《谈读书》思维导图
读书的目的
研读课文,说说《谈读书》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思考探究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人的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比作对自然花草的修剪移接,形象贴切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才干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地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再如: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排比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来证明“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数学可使人智力集中,读哲学可使人善辩,读律师案卷可使人求同。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证
“培根的文章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雪莱
品析语言
结合《谈读书》的不同译本,体会不同译文的语言特色。
王佐良译《谈读书》
水天同译《论学问》
高健译《说学》
曹明伦译《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广才。
——王佐良译《谈读书》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水天同译《论学问》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原文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译
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途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
——水天同译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原文
王佐良的《谈读书》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共58篇,
是英国随笔的开山之作。
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鲁宾斯坦
1.背诵《谈读书》
2.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为论点写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拓展延伸
不求甚解
仙居初语网课
授课:仙居县实验中学
吴维维
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应《北京晚报》的要求,他于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
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
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
敢于正视现实,
切中时弊,
爱憎分明,
意蕴深刻,
启人深思,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
视角新颖,
旁征博引,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本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作者简介
马南邨(cūn)(1912-1966)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
觉得有了问题,
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
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
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
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随着这个思维过程,
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马南邨《燕山夜话》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边听边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梳理思路
《不求甚解》思维导图
摆出批驳对象
总结全文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含义一: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所以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含义二: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虚心读书)
正面:以诸葛亮为例(整体读书)
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读
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的出处
不求甚解的
两种含义
读书的要诀
补充说明:不求甚解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因小失大
研读课文,说说《不求甚解》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思考探究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了普列汉诺夫读书曲解著作以及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通过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对比,准确清楚论证了读书要虚心和全面。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又引用宋代陆象山“读书且平平淡淡,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的话语,从正面论证了“不求甚解”也是不因小失大。
品析语言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有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以及读书的功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论述较为全面。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比较探究
《谈读书》重在发表观点,
而不是周密论述,
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形式上显得有些散,
但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都是围绕“读书”展开的。
《不求甚解》先指出对方观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之处,
分析错误的根源,
然后给出正确的理解,
在反驳的过程中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
层层推进,
论证严密。
比较探究
同学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而是对如何处理它们的思考。学完《短文两篇》,你们对读书又有了什么新的思考呢?请结合课文的学习,写一篇200字以上的议论性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证合理,自然真切,准确严谨。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