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春 》学案 (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春 》学案 (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31 13: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春 》学案 (共2课时)
主备:仇上仕 审阅:袁泰清、刘道学 时间3月10日
学习目标: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4、背诵课文,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导学过程:(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练习拓展)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下来。
涨水( ) 朗润( ) 酝酿( ) 卖弄( )
宛转( ) 应和( ) 笼罩( ) 薄烟( )
蓑衣( ) 斗笠( ) 抖擞( ) 黄晕( )
2、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酝酿:
繁花: 卖弄:
黄晕: 静默: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吹面不寒杨柳风:
3、文章可分三部分 春;绘春; 春.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春 图;春 图;春 图;春 图;春 图.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的扬州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着、民主战士。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扬州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黄光山色,风物宜人。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了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朱自清也在血的教训面前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钟,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三、导入课文,听配乐朗读
四、品读课文,研习课文。
(一)基本功训练。
1、在小组内自读课文,要求不念错音,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小组互助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来写?按什么思路来写?
(2)课文开头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文章的结尾三段都是赞美春天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段的顺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5)主题归纳:《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二)能力冲关。
1、课文的第二部分绘春中,作者描绘了春天的5幅图景,请大家细读课文,细细欣赏。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 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小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语用得很恰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2)作者是怎样写迎春图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各抒己见。
说说你最喜爱文章的哪些内容,并说出你喜爱的理由。先在小组内发言,然后选派代表到班上发言。
(四)、合作分析
1、仔细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2、阅读“春风图”,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你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布局谋篇自然流畅,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全文描绘春天的景色,并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热情贯穿始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写景上,作者通过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通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描绘春天的种种景物,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春的景色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希望和力量。
六、能力考查。
1、请写出几句写春的诗句。(最好写出作者和诗题)
2、指出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C、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
3、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4、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一句中,如果把“闹”字改为“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5、“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