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3.学习描写音乐的技巧。
3.积累文言词汇、句式
解读文题
《琵琶行》,原名《琵琶引》。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行”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他的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预习检测
1、结合注解、把握关键词句,翻译序言。
2、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
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故事经过:
“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怅然。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份和作者的心情。
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奠定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小结: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琵琶行
理清全诗结构
白居易(772—846),字 ,号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
主义诗人。他积极倡导 ,主张“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代中期由白居易、元稹等人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从诗歌体制上看,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新乐府运动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李忱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的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叙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形
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急切、欣喜。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矛盾、含羞。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琵琶女自述身世
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空船为伴,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
第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次:江上感言再促弦
听者的感受、反应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合作探究
(1)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一次是侧面描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他的演奏是是任何客人听到的。(暗写、略写)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次是正面描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明写、详写)
(3)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次是正面描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但写的简略(暗写、略写)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演奏了什么曲子?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作江州司马青衫湿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比喻、叠词、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粗重急促)
(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低沉凝涩)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优美婉转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更具音韵美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小结:再次说明二人相同之处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白居易面对素不相识的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我们可以理解,但何至于诗人情绪激动到泪洒青衫呢?
诗人的深情之处有几何?
讨论:
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郁郁不得志
孤苦惆怅
失意潦倒
雅好音乐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通过景物和环境描写来反映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红、荻花白,万物凋零之季。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江面浩渺,月色冷寂。自然地点染出哀别之伤,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景物描写
一个“惨”字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琵琶女
白居易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线
暗线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整首诗歌具有怎样的结构美?
一是以乐女弹奏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南宋洪迈认为《琵琶行并序》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思考
主题小结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目标检测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知识点小结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本文表两个词: “于是创作”
今:表示原因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神态、容颜; 今:色彩
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组织、纪律、作风等)健全起来。
一、古今异义
2、整顿衣裳起敛容
4、老大嫁作商人妇
5、又闻此语重唧唧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古:叹息声
今: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古:从前;今:往前走
二、词类活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
2、商人重利轻离别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
1.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2.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3.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三、一词多义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4.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5.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四、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