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31 14: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1
兰亭集序
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知识等相关知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作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描述了兰亭集宴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第二部分:(第3段)本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第4段)表明作者对死生的看法。
导读理解
1.第一段中写了兰亭周围怎样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先写山,高大险峻,且山上有竹,山则清幽素淡;再写水,清澈湍急,且绕亭四周,亭则灵动雅致。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清幽雅致的景色写尽,衬托出作者不俗的情操。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①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一句中,作者写了哪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一种是“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一种是“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从全文看,“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主线。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和朋友们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地感到愉悦与兴奋,一种自由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到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死生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因为意识到幸福太短暂,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生发出“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6.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忽然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们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7.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探究作答。
东晋是名士云集的时代,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执着于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悲观绝望,终日饮酒,醉生梦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以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凡此种人的形迹,常被称为“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种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批评魏晋名士虚无思想的作品,亦未尝不可。
自我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B.所以游目骋怀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园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B.亦将看感于斯文
所以游目骋怀
C.既窈窕以寻壑
抚孤松而盘桓
D.问征夫以前路
悦亲戚之情话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欣于所遇
B.虽羌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C.感吾生之行休
深愧平生之志
D.舟遥遥以轻飏
农人告余以春及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壶觞以自酌
B.终期于尽
帝乡不可期
C.向之所欣
载欣载奔
D.虽趣舍万殊
园日涉以成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D项,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答案:C
解析:A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B项,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形容词,文雅,名词,指文化或文人。所以:古义,表凭借,文中是“借以”的意思;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答案:B
解析:B项,两个“虽”均是“虽然”之意。A项,介词,在/介词,对。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把。
4.答案:B
解析:A项,引导/拿,取;B项,至、归结/期求;C项,都是“高兴”的意思;D项,同“取”/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