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一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高一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31 15:08:42

文档简介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 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 )彷徨( )寂寥( )惆怅( )颓圮( )彳亍( )
2.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 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 三段写:
四段写: 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 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 :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 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ōu( )头 层林尽rán ( )
百舸( )争流 鱼xiáng( )浅底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 
万户hóu( ) màn( )江碧透 浪è( )飞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意象:  
(二)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 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成形于 ,盛行于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 、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派和 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 百舸 寥郭 B、沉浮 携带 仓茫
C、挥斥 酋劲 峥嵘 D、遏阻 惆怅 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
A、独 寒 击 翔 B、染 透 争 击
C、层 漫 遍 底 D、碧 尽 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课内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 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到__ ____,自________而____ ,再从_______到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阮郎归 初夏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三、(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由哪个字统领恰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达标训练(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 ,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中调、 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C 3、D 4、B 5、B 6、C 7、C 8、D
(二)课内阅读。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中橘子洲头。
2、从第一句到第七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总领。
3、从远到近,自上而下,再从分到总。
4、林、江、舸、鹰、鱼。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三)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2、B
(四) 1、长短句(诗余) 2、 D   
3、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课时目标:
1.感知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时重点
1.大堰河的人物形象。
2.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的手法
课时难点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法指导
朗读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规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3.文题释义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
学习过程
一、语言积累(A级)
1.音形辨识
团箕( ) 檐头( ) 瓦菲( )冰屑 ( ) 青苔(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叱骂( ) 麦糟( )
牌匾( ) 灶火( ) 碾过( ) 咒语( ) 虱子( )
2.字形辨识
堰( ) 檐( ) 掐( ) 钵( ) 忸( )
偃( ) 瞻( ) 陷( ) 体( ) 钮( )
3.词语释义
瓦菲 典押 天伦 忸怩 火钵 悉索 麦糟 匾额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从整体上感知全诗(A级)
三、研读文章,探究问题(B级)
第一层(1―2节)
问题1:从第1节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问题2: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3―8节)
问题1:细读第4、7、8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对自己的爱,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体会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形象.
问题2:第7节中反复写“她含着笑”,应该如何理解
第三层(9―11节)
问题:第9节中,写了大堰河死时的境况及她的丈夫和儿子、我在她死时的样子或境况,各有什么作用
第四层(12―13节)
问题:在第12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
四、主旨探讨(C级)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五、学习反思(C级)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大堰河形象在当代有何意义
六、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D级)
这首诗和上一课的两首诗同属于新诗,但在抒情方式上却有所不同,试分析其各自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比较其不同之处。
《大堰河_____我的保姆》导学案(答案)
七、语言积累
2.音形辨识
团箕(ji ) 檐头( yan ) 瓦菲(fei)冰屑 (xie ) 青苔( tai )
荆棘( ji ) 火钵( bo ) 忸怩( niu ni ) 叱骂(chi ) 麦糟(zao )
牌匾( bian ) 灶火(zao ) 碾过(nian ) 咒语(zhou ) 虱子( shi )
2.字形辨识
堰(河堰 ) 檐(屋檐 ) 掐(掐住 ) 钵(钵盆 ) 忸( 忸怩 )
偃(偃旗息鼓) 瞻(瞻仰) 陷(陷阱) 体(体魄) 钮 (钮扣)
3.词语释义
瓦菲:生长在挖缝中的野草。
典押:典当。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
悉索:象声词,细微的声音。
麦糟:麦子酿酒后剩下的残渣,可作猪食用。
匾额:上面题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木牌。
三、研读文章,探究问题
第一层(1―2节)
问题1: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示了像大堰河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是很多很多的.大堰河就是当时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
问题2: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
第二层(3―8节)
问题1(1)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2)真切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
如:(1)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2)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险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问题2:诗人连用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管有永远也干不完的艰辛的劳动,但她却很快乐,坚强质朴乐观。
第三层(9―11节)
明确:写大堰河死时还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博大而深挚的爱。写平时打她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和儿子的痛苦,衬托出大堰河的悲苦和贫穷。两次写我不在身边,表现诗人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愧疚痛苦的心情。
第四层(12―13节)
问题1:灵魂本来是抽象的,更谈不上有颜色,用“紫色”来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灵魂”和难以触摸的心理感受形象化;二是紫色象征高贵,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突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和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二、主旨探讨
本文是一首自传性抒情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三、学习反思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政治解读。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长大的,他对自己所属的阶级有憎恨对被压迫阶级有同情,这是很正常的。
在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劳动人民比比皆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四、比较阅读
上一课中的《再别康桥》的抒情方式大多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雨巷》既有借景抒情,也有借事抒情,还有象征手法的运用。而《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通过借事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另外,《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反复等手法抒情,强调了对大堰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