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
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 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谒() ⑥购()之金()千斤 ⑦秦王必说()见臣 ⑧穷困() 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我校对】:
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 è xùan jū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自我校对】: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①向北 ∕掠夺,夺取 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③长久侍奉 ④假如没有
⑤请 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 ⑦同“悦”,喜欢,高兴 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⑨改变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自我校对】:
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
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自我校对】
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史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 》、《 》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迫晋撤兵
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7、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6、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 蔓难图也图:对付 D.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
9.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 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 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 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检查预习】1、编年体 公羊传 谷梁传
【分析课文】
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
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
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
1、A 2、D 3、B 4、C 5、D 6、略
【课外拓展】
7、B 8、A 9、D 10、必自毙
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 ,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生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导学案(一)参考答案
一、
答案:飨(xiǎng ) 姬(jī) 卮(zhī ) 郤(xì) 鲰(zōu) 玦( jué )
眦(zì) 跽(jì) 戮(lù ) 参乘(cānshèng) 俎(zǔ )啖(dàn ) 哙( kuài )
三、1、答案(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答案(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答案:(1)得:能够。 (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答案(1)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 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1)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四、
1、答案:(1)具:通“俱” (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 (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 (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这件事。 (3)代词,他,指项伯。(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