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本篇新闻中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
2、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3、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美,培养关注社会、反思历史、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
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三.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四. 学习课时: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知识积累:
一. 给下列生字注音
噩梦 嬉笑 沼泽 撰写 步履 废墟
惊惧 窒息 祷告 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 绿树成阴
踉跄 祈祷 呆滞 嬉戏
二.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背景链接: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1940年修建的,一开始时,集中营只关押波兰政治犯,后来纳粹将整个德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犯人”集中在此,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各国的犹太人、俄国战俘以及吉普赛人,此外还关押有来自捷克、南斯拉夫、法国、奥地利、德国的犯人和他们的家属。整个二战期间,至少有110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波兰人30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40万。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他们不像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
解题
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
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
3.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四.问题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阅读:
1.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2.“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文有不同的译本,另一译本的题目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2、上网查询有关其他南京屠杀的新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价值。
附答案:
2、解释下列生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十:答: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要性: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血洗百年耻辱的喜庆时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
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l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
④.深层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名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4.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画面强,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而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更强化了中国香港主权的恢复。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2.国旗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语言庄重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运用对比手法,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噩梦 嬉笑 沼泽 撰写 步履 废墟 惊惧 窒息 祷告 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 绿树成阴 踉跄 祈祷 呆滞 嬉戏
二、整体感知:
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1.运用描写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寓含着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这样写,突出文章主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结尾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对法西斯不可遏制的憎恨之情。
3.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已经了解很多,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即使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4.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任凭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问题探究:
一、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别了, “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 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
陈迹:
瞩目:
十.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 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有何作用?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三.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导航】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
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资料窗】
作者介绍
1、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A级】
1.给加黑字注音:
衍( )汀( )游说( )辊( )
栅( )趾( )骷髅( )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 )
生杀予夺:( )
一听天命:( )
契据是实:( )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 )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B级】
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布置作业: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并分析讨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以及最后部分的议论,体会作者感情【C级】
一 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 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 小结本课写作特点。(师生互动)
(1)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例如,关于包身工的工资,既介绍最初每天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做男工的工作,只及男工的三分之一;又具体介绍“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材料的精当,使人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2)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3)语言生动有力。
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
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布置作业:
1、话题:包身工与农民工 结合课文内容和现代社会发展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D级】
2、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③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附:答案与解析
初读部分: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一、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二、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最后三段(31-33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①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②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③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了 ④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容简介
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A)?
二、整体把握
(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请回答(B):
标题:
导语:
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
(2)
(3)
(4)
(5)
(6)
结尾:
小结: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C):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C)?
(3)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C)?
四、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D)
参考答案
一、内容简介: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二、整体把握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 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问题探究
(1)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3)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