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课件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课件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4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01 15: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思维导图
考点扫描
1.种群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个体的总和。
(2)特征:种群是由同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特征,如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考点一 种群和生物群落(九下教材P47)
同种生物
种群密度
2.群落
(1)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 的总和。
(2)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所有生物种群
1. 下列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 ;属于群落的是 。(填序号)
①生活在一块稻田上的所有生物;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适应
①适应性:生物只有 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②举例: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动物的保护色、拟态。
考点二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九下教材P42)
适应
③适应的相对性: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2)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样性生物产生影响。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2020,江西)“海岸卫士”——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3.(2020,巴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鹰和狐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 )
A.多种多样的  B.相互制约的
C.谁也离不开谁 D.不断进化的
B
1.概念: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生物部分
a. :绿色植物、自养型细菌。
b.消费者:动物、寄生细菌、真菌。
c. :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
考点三 生态系统(九下教材P56)
生产者
分解者
②食物网:有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的网状结构。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①途径: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
②特点: 、 ,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
单向流动
逐级减少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出现和循环。
(3)能量流动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可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4)应用: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更多地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自动调节能力
①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 。
②特点
a.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稳定
越强
(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火山喷发、火灾、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②人为因素:过度砍伐森林、污水污染河流海洋、过量开采资源,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和弱化。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层、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2)多样性
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全部生物
4.(2020,通辽)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草
B.图中鹰和蛇只有捕食关系
C.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
5.(2020,绍兴)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 。
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
分解者
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地球资源(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
2.自然保护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自然保护的措施: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环保机构。
考点四 人类与生态环境(九下教材P67)
6.(2020,鸡西)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塑料垃圾
C
精讲释疑
种群强调同一“物种”,另外要突出“同一物种的总和”。因此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蝌蚪等均属于同一种群,但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一个群落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群落的概念应突出“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但这个自然区域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限制,种群所在的自然区域不一定比群落小。
题型一 种群和生物群落
【例1】 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D
1.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动物的器官也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型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例2】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企鹅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B.蚯蚓的活动疏松土壤
C.鸟类在不同地域的迁徙
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
2.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有关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鲫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适于生活在水中
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皮肤,适于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C.蜥蜴的体表覆盖有角质鳞片,适于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
D.家鸽的前肢变成翼,适于在空中飞行
B
生态系统有四大基本成分,书写食物链的时候要从生产者开始直到顶级消费者。能量通过食物链单向流动,由于各营养级自身要储备或消耗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从而形成金字塔结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复杂性,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题型三 生态系统
【例3】 (2020,陕西)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C
3.(2020,湘潭)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该食物网中含蝗虫的食物链有____条。
(3)图中蝗虫与鼠的关系是 。
(4)蝗虫聚集成团会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生态危机,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5)与利用杀虫剂治理蝗虫相比,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用鸭子灭蝗的优势是 (写出一条)。
太阳能
2
竞争
自动调节能力
不污染环境
诊断自测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D
2.(2020,通辽)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D
3.(2019,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湖州人创造了“桑基鱼塘”的生态工程,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塘泥肥地的农作方式,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1)蚕和鱼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把蚕粪作为养殖鱼类的食料,其目的是 。
消费者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2019,杭州)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请回答:
(1)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 。
(2)该模型中共有 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将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6
增加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5.(2020,金华)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 ;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分解者
群落
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4)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
自动调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