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课件专题六 化学实验探究(课件 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课件专题六 化学实验探究(课件 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01 18: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六 化学实验探究
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包含药品的取用、药品称量、酒精灯的使用、过滤操作、蒸发操作、闻气体气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浓硫酸的稀释、仪器清洗、装置的连接等,解题时注意各种操作的注意事项即可作答。
题型一 实验基本操作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B
2.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D
(1)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题型二 气体的制取和净化
(2)气体的净化:除杂和干燥
①净化原则:
“不增”: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不减”:所用试剂不能与被净化的气体发生反应。
②常用的净化、除杂装置
(3)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
方法
类别
装置图
用溶液
吸收
极易溶解的气体如NH3、HCl等
B
气体的溶解度不太大,如Cl2、H2S等
A
点燃
尾气CO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CO2
C
回收
尾气CO可用气球收集回收再利用
D
[注:B图可防止溶液倒流入气体发生装置。]
3.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药品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用双手握住容器外壁,再把导管放入水中
C.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结束前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将集气瓶小心地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再迅速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盖好集气瓶口
A
4.(2020,株洲)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某些气体。
(1)写出a、b两种仪器的名称。A ,
b为 。
(2)实验室若用KMnO4制取O2,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相应的发生装置为____(填字母代号)。
分液漏斗
集气瓶
A
(3)若选用装置C制备CO2,则可以选择____(填字母代号)。
a.块状碳酸钙和稀盐酸
b.块状碳酸钙和稀硫酸
(4)经查阅资料,Na2O2(过氧化钠)也能与水迅速反应产生O2。补全下列反应方程式:2Na2O2+2H2O===
+O2↑。
a
4NaOH
(5)收集O2适合选用 装置(填字母代号)。
a.仅D b.仅E c.D和E
(6)实验室若用上述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验满,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木条
,说明瓶中气体已经收集满。
c
熄灭
5.根据图1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装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发生装置与装置E和装置 (填字母)相连,其中装置E内的试剂是 ,气体应从导管____(填“a”或“b”)端通入。
集气瓶
A
装置气密性检验
D
浓硫酸
a
(3)在化学创新实验调演中,李彬老师设计了“氢氧焰”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利用氢气与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取并储存纯净气体于气球中,A瓶中硫酸铜溶液的作用是 ,B瓶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玻璃活塞K1、K2分别有序控制氧气和氢气的流量,先后进行如下操作:
催化
Zn+H2SO4===ZnSO4+H2↑
①关闭K2,打开K1,通入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观察到 ,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将燃着的木条移开,管口处无火焰。
②关闭K1,打开K2,通入氢气,将燃着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管口处有火焰,移去燃着的木条,氢气安静地燃烧,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铁片放在火焰上一段时间,铁片呈红热状;打开K1,通入氧气,铁片迅速熔断被切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要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6.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题型三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向右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不变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密闭
①③⑥
此类探究实验要先注意分析实验步骤、原理,在此基础上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分析作答。
7.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题型四 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类探究
(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1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m1
m2
2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能被吸引
能被吸引
3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全部溶解,有
大量气泡
无明显现象
4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有红色物质
生成
无明显现象
导管后放点燃的酒精灯或在导管后扎气球
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m2恰好为 g,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
(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 (填写化学性质)。
Fe+2HCl===FeCl2+H2↑
4.64
还原性
8.小柯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
组别
A
B
C
试管中依次
加入物质
1mL唾液
1mL唾液
1mL唾液
1mL盐酸
溶液
1mL蒸馏水
1mL氢氧
化钠溶液
2mL淀粉
溶液
2mL淀粉
溶液
2mL淀粉
溶液
水浴10分钟
37℃
37℃
37℃
各滴入2滴碘
液后的现象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1)B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小柯观察到C组也不变蓝,认为氢氧化钠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老师提示他:“氢氧化钠会影响酶的活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C组没变蓝?小柯进一步分析并做出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变质。
猜想二: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
……
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完全分解
(2)小柯按图甲实验,看到溶液变红,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小常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在小常的建议下,小柯按乙实验,溶液中没有沉淀产生,从而排除了猜想一。
变质产生的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
(3)在原来C组实验基础上,只要继续
(写出操作和现象),就可以证明猜想二正确。
滴加碘液直到出现蓝色
(1)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原则:
①操作简单: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②现象明显:物理方法通过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现象区分;化学方法通过相互反应,必须产生下列现象之一:①生成沉淀;②气体(通常指气味或气泡);③颜色的变化等。
题型五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
(2)常见离子的检验:
①检验CO :一般可滴加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说明含
CO 。
②检验Cl-:一般可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若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可说明含Cl-。
③检验SO :一般滴加Ba(NO3)3溶液和稀HNO3,若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可说明含SO 。
2-
3
2-
4
2-
3
2-
4
④检验Fe3+:溶液呈黄色;加入NaOH溶液,若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则可说明含Fe3+;加入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变为血红色,则说明含Fe3+。
⑤检验Cu2+:溶液呈蓝色;加入NaOH溶液,若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则可说明含Cu2+。
9.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 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 ,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熟石灰
过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木条复燃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
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 。
BC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的更旺,
证明是氧气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

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微溶性的氢氧化钙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CO2↑+H2O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 ,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
无色酚酞试液
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