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故乡
教材分析:《故乡》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教授本文,第一,处理教材应当注重引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胸境,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蕴藉很深的字、词、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处理教材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注意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第三,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因教师特点施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的主要活动及性格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各种表方式对于表情达意的好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命运变化、主题思想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分析,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弄清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弄清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题。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等描写方法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难点:对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的理解。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故乡”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2、听读课文,加深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
3、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4、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形式态度。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体会文学语言。
2、做《基础训练》1、2、3
六、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同“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人际关系:①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②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木偶特征:①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②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景物烘托: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过苦日子:“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人际关系:①“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我也说不出话。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④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20年前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先前印象: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社会环境: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职业营生:“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20年后杨二嫂的形象:
外貌特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见面印象:①我愕然了。②我愈加愕然了。③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社会环境:①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职业营生: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②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30年前的“我”:①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我”对许多事充满好奇。
30年后的“我”: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一直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希望后辈能过上新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不像杨二嫂那样辛苦恣睢,不像我那样辛苦展转。
(二)人物关系探究。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杨二嫂: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③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闰土: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他只是摇头。②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③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具体情节略)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具体情节略)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三)主题探究
一、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 —— 一气
二、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三、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四、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探究活动:你的故乡在哪里?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今天的故乡相比,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不妨深入下去,切身体会,采写你故乡的过来人,从一些人、事的细微变化中思考人生、社会,并形诸文字,写成作文。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作业布置:
1、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2、阅读鲁迅的作品,体会语言风格。
3、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故 乡
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对 比 杨二嫂: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