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1、5
第I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考古出土的利簋(gui)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两则材料( )
A.互相矛盾,因此俱不可信 B.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事件
C.考古发掘价值大于史书记载 D.证明武王克商发生在牧野
2.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3.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4.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室之甥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大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庞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记》
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
A.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
5.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作为官定的课本,颁行全国;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规定为科举应试的标准。这些举措(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促进了官方教育的兴起
C.重建了儒家的信仰理论 D.强化了儒学的政治功能
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若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7.下表是成书于2世纪中期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洛阳地区一至五月的生产生活情况。由其内容可知,这些生产生活场景体现了( )
时间 生产生活景象
一月 种春麦、豆,酿酒制豆酱祭祖、拜访亲友
二月 种早熟禾、大豆,整理冬衣,收薪柴,练箭防备,宜嫁娶
三月 开始养蚕工作,种瓜、粳稻,为雨季准备疏沟修屋,阳光充足可晒制药膏
四月 种生姜、黍、谷、豆,制醋,取丝纺织,卖麦
五月 收藏毛皮用品,种芝麻、稻、黍,制醋、药品,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卖豆
A.皇室贵族的生活 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商人家庭的生活 D.地主庄园的生活
8.下表是关于唐代土地买卖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唐会要》
寺院广占田地及水碾硙,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册府元龟·田制》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 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 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9.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10.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人书限”。该举措( )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11.唐律规定“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唐前期的君主也多次强调“律令格式,为政之本”“其制敕不得攀引为例”,禁止“用例破敕及令式”。材料说明唐朝( )
A.君主失去了立法专断权 B.正式确立了中华法系
C.法典效力先于制敕权威 D.用例判案的做法被废止
12.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人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13.如图是宋代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14.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这反映了宋代( )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 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
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5.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对材料中关于宋代社会状况的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中枢权力制约机制 B.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
C.文化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D.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16.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如下图)。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17.右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 )
A.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
C.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D.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18.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19.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
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20.宋朝之前,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等称为台官,负责侍从规谏的谏议大夫等称为谏官,“台”官、“谏”官各有所司。宋朝后,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这一制度变化( )
A.使监察谏议流于形式 B.反映了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强化了台谏行政职权 D.导致了冗官、冗费现象加剧
2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2、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23、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24、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6、“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7、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8、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图片寓意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29、清代有《都门竹枝词》写到:“鼠尾钉头力不坚,竖觕(粗)横细四方肩。逢人便说欧公体,糟蹋欧公太可怜。……但将二两银交去,看戏何须问主人。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閧(哄)传四喜班。”据此判断( )
①京剧艺术的特点已经形成 ②徽戏进京为京剧形成助力奠基
③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该竹枝词折射出“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分)
3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2分)
材料? 论中国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的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用相关史实解释说明上述观点。
32、阅读秦汉地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西汉形势图
依据地图信息,简述秦汉为什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8分)
概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4分)
33、宋代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1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 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 以“天道”“公议”为旗帜, 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 的认识及行为, 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总起来可以说, 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 从决策与执行, 中央和地方关系, 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 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 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 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4分)
根据材料二, 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 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10分)
根据材料二到三, 并结合所学, 概括你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看法。(5分)
34、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6分)
时间 比较项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① ▲ ③ ▲ ⑤ ▲
重新编演后 ② ▲ ④ ▲ ⑥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4分)
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答案
--5 BACBD 6---10 ADDAC 11---15 CCCAC 16---20 ACBCB
21---25 ABCDB 26---30 DBABA
31.【答案】秦朝结束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管理国家重大事务,地方设立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汉承秦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论中国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4分)隋唐以来,在中央建立起三省六部制,结束了前期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体系完善,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4分)宋代,沿袭唐旧制,保留三省六部,但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是为二府,设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权力,这一制度又称二府三司。(4分)
32.【答案】(1)秦朝: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代:设立13州,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夺取河西走廊等地,设立敦煌等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8分)
?(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分)
33.【答案】(1)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权力。(4分)
(2)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6分)形成背景: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4分)
(3)角度一:制度更加合理、完善,有利于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使国家政令基本上得到执行,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角度二: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影响办事效率,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膨胀。角度三:对科技和文化的影响方面,垄断、封闭的集权体制制约了科技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5分)
34 【答案】(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专制迷信思想;④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
(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
(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