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 出师表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背景材料。
2.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把握其政治思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歇后语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词
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出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其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
写作背景
表是中国古代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文体知识—表
读清字音
崩殂( ) 疲弊( )
陛下( ) 恢弘( )
以塞( ) 驽钝( )
妄自菲( )薄(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bì
sè
fěi
nú
zhì
bì
bó
zāng
pǐ
bì
cú
hóng
quē
读清字音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攘( )除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ī
wěi
rǎng
sù
zōu
háng
jiù
wèi
zhēn
zhuó
yōu
zhǎng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指刘备
崩殂:指帝王之死
秋:时候
内:朝廷
外:指疆场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礼遇
开张圣听: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展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穷乏,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但是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生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厚遇,想报答给陛下啊。(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群臣们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志气,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译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陟:提拔、晋升
臧:赞扬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刑:罚
平明:公平清明
理:治理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 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尽忠行善的人, 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来判定他们受罚还是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不应该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
遗:给予
愚:我,谦称
咨:询问
裨补阙漏:弥补缺失疏漏
有所广益:指有启发和帮助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将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 有所启发和帮助。
译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淑均: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晓畅:通晓
督: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警卫部队。向宠曾为中部督
悉:都
行阵:行伍,部队
将军向宠,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了解通晓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评议举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 都要询问他的意见, 一定能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的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译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先汉:西汉
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
未尝:不曾,未曾
痛恨:痛心、遗憾
贞良死节: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信:信任
则:那么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时代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日不远了。
译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躬耕:亲身耕种。躬,亲自
闻达:有名望,显贵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枉屈:屈尊就卑
感激:感奋激发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覆灭,颠覆
尔来:自那时以来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接受任命,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译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所以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不效:没有效果
以:使、令
故:所以
不毛: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兵甲:武器装备
奖:鼓励
庶:表示期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所以:用来
职分:职责本分
斟酌损益:斟酌利弊
任:责任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日夜夜担忧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垦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全军,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室王朝,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译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效:功效
告:祭告
灵:神灵,英灵
若:如果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话
慢:怠慢,疏忽
亦宜:也应该
道:方法,办法
察纳:明察采纳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胜:非常,十分
临:面对
涕零:流泪,落泪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成效;如果不能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该说些什么。
译文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
第三部分(8)
分析当前形势,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治国建议。
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明确各方责任,结束表文。
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
诸葛亮分析当前的不利形势:①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②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意识,鞭策后主发愤图强。虽形势不容乐观,但不要悲观,因为朝堂上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舍生忘死,这为下文提建议做了铺垫。
课文研读
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诸葛亮分析了不利和有利条件之后提出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
课文研读
3.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何要提出这条建议?
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他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后主宽信宦官,诸葛亮已有所觉察。
课文研读
4.作者为什么要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是先帝拔出来的?
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为了:①说明他们值得信任;②劝诫刘禅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先帝选拔的人才。若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课文研读
4.分析文章第3、4段的作用?
诸葛亮对刘禅在治国(内政、军政)方面的具体教导给刘禅的治国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引出下文亲贤远佞的论述。
课文研读
5.三条建议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
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①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②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③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课文研读
6.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
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了先帝的宽宏气度,也表明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表明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发图强,兴复汉室。
课文研读
7.第6段中,分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偶
课文研读
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洗练工整,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表明了继续效忠的决心。
互文
8.第7段的最后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是诸葛亮的补笔,再次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劝谏后主亲贤纳谏。
课文研读
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
合作探究
(1)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表露感激之情,说明所进之言纯属忠谏,使后主觉得舒服。
(2)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3)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4)写先帝不因为自己“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委以重任,可见先帝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让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尽心尽力,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使后主把讨贼兴复之重任交给自己。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观点1: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还与忧国忧民、匡扶汉室的责任感紧密相连,不能简单归结为愚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佩。
合作探究
观点2:诸葛亮的做法不可取,是愚忠。他对刘禅的愚忠使得他最后的下场比较凄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他能成为蜀主,说不定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章主旨
本文是奏章,主要讲了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全文以议论为主。诸葛亮为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故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因而言辞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文本特色
全文十三次提“先帝”,七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串全篇。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循循善诱,不卑不亢。文中一直使用自谦之词,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恳切得体。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等;还有一些工整的句子,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这使得全文语言颇为精练。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文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