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19:25: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5、河中石兽
清 纪昀
X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学会正确认识事物。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河中石兽》,它的作者是谁?
“纪”这个字用作姓氏时读“jǐ”,纪昀,就是著名的纪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意,谥“文达”。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者作品
纪昀[jǐ yún ],字晓岚,晚号石云,清代著名学者,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明确字音
河干
gān
圮于河

棹数小舟
zhào
曳铁钯
yè pá
木杮
fèi
湮于沙上
yān

niè
据理臆断欤
yì yú
朗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清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经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地名,今属河北
河岸
倒塌
经过,经历

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求,寻找
终了,最后
翻译课文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划船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木片
指大水
坚硬沉重
埋没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颠倒,错乱
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
巡河、护河的士兵
因为,发语词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头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在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倾倒
坑洞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于是
依照他的话做。如,依照、按照
坑洞
逆流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判断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划线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随堂练习
3.一老河兵闻之……
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亦复如是、
不宁唯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
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所未闻、闻过则喜、喜闻乐见、耳闻目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介词,被
动词,成为
一、一词多义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动词,认为
文言积累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二、古今异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今:并列)
4.阅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 今:阅读)
5.是非木杮
(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是)
6.盖石性坚重
(古:发语词,放在句首;因为 今: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知其一
(古:只,只是 今:表转折,但是,却)
8.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寻找 今:请求、要求、追求)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三、词类活用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作名词,大水。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四、特殊句式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石兽)于数里外
(“为”表被动,译为“被”)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求二石兽于水中
25、河中石兽
清 纪昀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解释下列标红词语意思
1.一寺临河干
2.棹数小舟
3.阅十余岁
4.竟不可得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是非木杮
7.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渐沉渐深耳
9.据理臆断
10.但知其一
临:靠近
棹:划(船),名词作动词
阅:经过,经历
竟:终了,最后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
暴涨:洪水,
动词作名词
耳:罢了,语气词
主观地判断
但:只
研读赏析
1.自读课文梳理情节,试着填写下面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人物
寻找的位置
结果
心理状态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顺流而下
原地沙里
求之于上流
不可得
沮丧 疑惑
焦急 疑惑
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
果得于数里外
原地水中
无迹
自负 嘲笑
自信 坚定
(1)沉入河中的石兽,在原地的水中和沙里没有找到,
顺流而下也没有找到,竟然在上游找到了,这是为什么?
研读赏析
小组合作完成石兽“跑到”上游示意图。
提示:“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下 游
上 游
“水不能冲石”
下 游
上 游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下 游
上 游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下 游
上 游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下 游
上 游
三人推理中,为何老河兵的方法才是对的呢?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流水与石兽、泥沙的关系。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流水、沙子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可见,实践出真知。
人物特点
寺僧——凭经验,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问题,代表的是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类人。
你认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结合他们的表现来谈一谈。
研读赏析
读完全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本文通过写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研读赏析
读完全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课文结构
寺僧 —— 顺流而下。常规思维
河中石兽
讲学家——沉埋沙中。理论知识
老河兵——转至上游。实践经验
实践出真知
深度追问
“老河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作出了正确推断,“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什么意思?凡是的意思。凡是河中失重物,都要到上游去寻找,是吗?请看下面的资料,想想为什么铁牛铁人还在原处呢?
深度追问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源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三十六点五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一九八九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摘自《唐史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第ZWz1期。
黄河铁牛重量大是主要原因。
河流含沙量太高,还未冲成坑洞,又被泥沙填上;河流的高差不够,河水的冲击力不够,尤其是在水里下。
深度追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联系实际
下节再见